家电行业为什么也要力拼5G和AI技术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所有科技巨头都已发现一个致命的问题:高速率、低延迟、广连接的5G网络,让本地APP主导的移动互联网模式正在变得“多余”—— 当所有的数据、服务都在云端,意味着用户无需再依赖任何一个超级APP或者是单独的智能终端设备,数据服务将根据用户的场景化需求,优先选择距离用户最近、体验最好的终端设备进行主动智能服务,并且通过数据高速流动建立全场景无缝连接的智能体验。
主要科技企业都已加入这场赛跑。比如华为、小米、vivo、OPPO在内的企业选择在5G到来之际争抢IoT布局,互联网巨头们则在重新押注包括智能音箱、智联汽车在内的新型智能硬件设备。出乎大多人意料的是,拥有丰富硬件终端和技术布局的家电企业,也同样成为这场新技术时代用户入口强有力的竞争者。
在5G这个大技术趋势确定、但市场竞争格局充满变数的赛道上,TCL“技术加速度”背后的意图无疑值得思考与关注。进入5G时代,家电行业开始呈现出日益清晰的两个核心技术方向:优化式创新与颠覆式创新。其中显示技术继续突破是家电技术优化的核心方向。5G、AI技术与IoT硬件设备的聚合,正在给整个家电行业带来颠覆式的变革机遇。
原因显而易见:5G的到来,无处不在的高速连接,智能终端设备的“去中心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未来与用户高频交互的,是不同场景中现实存在甚至是虚拟存在的各种屏幕,而非再去用手指低效地触屏单一设备和简单遥控。这要求未来科技企业必须具备两个能力:第一是为用户打造无处不在的屏幕,第二个是给用户提供场景化的智能服务和拟人交互。
5G的到来,让“显示无处不在”正在成为现实。用户在智能家庭场景中,未来的墙壁、镜子,甚至是窗户都可以作为显示屏幕,智能家庭只有完成“去中心化”,才会给用户真正无处不在的便利和交互变革。这也是TCL工业研究院致力于量子点材料和工艺、聚华公司牵头组建的“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以及华星光电积极布局大尺寸触控模组、拼接墙、车载、OLED显示模组等高端显示应用领域的重要原因。可以预计,伴随5G从网络建设阶段走向应用技术落地,“显示无处不在”的到来将会让TCL在新型显示技术领域布局的前瞻性与重要性更加突出。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实际上很早就被应用在智能电视产品创新上,比如视频信息流的智能推荐、智能语音交互与语义识别,以及图形图像本身的增强方面。之前外界所不熟知的是,TCL已在美国、波兰、香港、西安、武汉和深圳设有研发中心,在语音、语义和图像领域构建了大量自有数据,包括建立了25个大类垂直领域数据集。
5G应用技术。作为全球主要的手机企业之一,TCL曾历经2G、3G、4G到5G的“全通信”发展周期,面临5G重大技术变革也相比其他家电企业与互联网企业有着更加深入的洞察、更加准确的判断。
由此来看,TCL在5G应用技术的布局远非一日之功,而是TCL借助其通讯产业平台的长期积累。更重要的是,5G牌照的正式发放,让TCL原有三条技术战略主线已经逐步落地的条件下,激发出了新的产品创新动能和业务拓展势能,因此将5G应用技术此时列入TCL技术战略主线,可以说是TCL技术路线的必然举措,也符合外界对TCL技术变革的预期。
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技术。AI、IoT、5G技术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的聚合,让人类科技发展历史上关于“智能制造”的梦想从概念逐渐走向现实,这也是宏观层面国际大国发生5G“角逐”、企业层面BAT、华为等巨头企业纷纷杀入“To B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重要原因。
作为中国最顶级的半导体企业,以及半导体显示产业对于高精度和高质量的要求,华星光电从立项开始就致力于全球最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开发和导入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APP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了虚拟数据流与实体产品流的无缝衔接,灵活根据客户需求生产定制化产品,实现“柔性智造”。通过实现智能制造,华星全面提升了生产运营效率,使成本降低25%、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0%、生产效率提高25%。目前,华星光电的的面板工厂已基本实现全自动化生产,同时正在建设更高水平的工业互联网及大数据系统。
伴随5G时代正式到来,TCL在智能制造领域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能力,可以更好地为合作伙伴提供智能制造优化与升级方案。也可以基于自身智能制造优势,以及全品类终端硬件布局与新型显示技术向合作伙伴提供智能制造服务。比如TCL专门孵化成立了格创东智科技公司,在融合5G、AI、IoT、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与硬件制造行业之后,其目标是成为行业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也就要求TCL必须聚合产业链最广泛的合作伙伴,面向5G万物互联时代为用户提供最广泛的硬件品类与智能服务。在这个跑道上,全球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垄断”,开放、合作、共赢,是唯一的选择。
为了协同全球众多的研发中心、实验室和制造加工基地,TCL在内部成立了专门负责技术研发协同部门,一方面与产品市场部门协调,了解和洞察用户需求;另一方面与全球技术资源部门协调,围绕用户需求构建产品,负责技术趋势的追踪与研发创新。这也是包括微软、华为这种国际化研发、全球资源支撑的高效技术突破与创新转化模式。
从常理上来说,越是在研发与核心技术上拥有显著优势的企业,意味着其商业“护城河”越高,技术开放的难度也就越大。“技术合作”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这种转变背后一定充满了内部争论,这也是至今很多科技企业表面强调“生态共享”,但实际上开放动作都小心翼翼的原因。
在全球技术研发布局的情况下,将研发模式从“单引擎”更换为“双引擎”,并且还要保证加速度与安全性,对企业研发的节奏、连续性、内外部协调与对接能力都挑战巨大,甚至可以说高风险。而TCL全球研发模式可以快速完成切换,从根本上来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TCL已经非常清醒地认识到5G万物互联时代,传统“闭门搞技术”的局限与“开门技术共享”的重要性;另一个是TCL在此之前已经开始与全球顶级学术研究机构、科技巨头的研发合作。比如2017年TCL与香港大学共建“新型印刷OLED材料及技术联合实验室”、与Google、亚马逊、IBM、百度、腾讯等全球顶级企业开展人工智能在产品应用领域的深度合作等。
TCL这种“自研+合作”的模式有些类似于华为与国外高校合作中使用的“高校灯塔”思维。华为与全球高校的重点实验室合作,加强整个行业的基础科学研究与前瞻性技术的预研。这种模式就像全球最智慧的“外脑”,帮助TCL与华为可以更好地追逐全球最领先的技术方向,以及全球最优秀的人共同推动技术的迭代,并加速企业自身研发水平与思维的不断进化。
《壹观察》认为,在5G、AI、IoT等重大技术的融合变革期,人们往往将目光放在Google、亚马逊、阿里、腾讯这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科技巨头上,但他们的庞大身影形成的聚焦效应之外,新技术时代充满不确定性的领跑者身影已经浮现。每一个新技术时代,都有传统巨头的衰亡史,也有新科技巨人呼啸而来,这才是科技与技术创新的魅力所在。TCL公布的“四大技术战略主线”,以及主动推动自身研发模式的进化,实际上是用确定性的技术布局,聚合更多的合作伙伴与先进研发力量,去应对确定性的技术趋势与不确定性的市场格局变动。这是一招妙棋,也是科技巨头们面向万物互联网时代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