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如何才能与艺术融合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一则让人啼笑皆非的新闻。英国一位名叫拉里·格雷的大学生在苏格兰罗伯特戈登大学的艺术展上放了一个菠萝,后来被艺术展的管理人员当做了展品并放到玻璃罩里保护起来。并且在展出后被数千名来访的艺术生膜拜,而艺术展的讲师们更是对于这件艺术品赞不绝口。
拉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只是把菠萝放在空展台上想看看多久会有人注意到它,没想到真的有人把它当做艺术品保护起来。”这样的笑话放在过去一定会被当做是丑闻,也会有很多人对这种行为表示谴责,因为沉浸于古典艺术的欣赏家们注定是无法接受这种抽象的写实感。但是换个角度来说,拉里的这种行为也不完全是一场闹剧,也算是构成了一种行为艺术,和古典艺术艺术不同,当代艺术的流派范围更宽更广,行为艺术或者是视觉艺术都已经在时代的洗礼下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
现如今我们所接触的艺术不再单单是画、雕像,而是一种行为或者是一种视觉上的新体验,这种体验不再具有写实的意境,而是让更多的欣赏者去定义这件艺术品的真正内涵。继续拿展览上的菠萝举例,在菠萝展出时,人们都笃定它就是一件艺术品,有些讲师说道:“菠萝的摆放角度像一个人在进行沉思,它的外面尖锐突出更是加重了对于它内心矛盾的刻画。”
有的人还说:“菠萝果冠的形状表示着一个人内心有着无数想法却又无法诉说的痛苦。”这些看似是强行解说,但是却也有些可取之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是开放的,是不可阻挡的,对于艺术的理解不同都只是因为个人思想不一致,无法判定哪个是对哪个是错。
正因为他无法判断对错,在进行商品交易的时候又该如何辨别真假呢?
如果艺术品要流通,就要有一个稳定的交易平台,这个平台人和人之间是相互信任的,而且不存在伪劣商品。
基于现在的互联网平台,交易人物虚拟,交易方式虚拟,就连交易的金钱都是虚拟的,根本无法解决人和人之间的信任问题。但是在区块链的平台上,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首先,通过区块链上已知的信息来确定交易者是否购买这件艺术品。
其次,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技术省略了“中间商”这部分的代理费,也就是说在区块链技术上真正的做到了交易只有买家卖家双方,不存在哄抬价格的问题。第三,每个进入区块链平台的都拥有一把私密钥匙,这把私密钥匙是由256位随机数字随机产生的,根据不同的私密钥匙去“铸造”一把公钥,并且公钥不能反解出私钥,大大的增加了安全性。如果将这些资产(包括构图,形式,所有权等等)记录到区块链上,就不可能被更改,即使所有权被交换、出售、转让或分配,该资产也可以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被追踪。
最后,在交易结束后,区块链技术会自动生成智能合约,大大的提高了效率。在交易被接收和记录时自动进行收入分配。通过智能合约进行的自动分发只需几分钟就可以记录在区块链中,不仅增加了分销流程的透明度,还能能更快实现收入到账。
艺术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就像同样一幅画一般人看觉得好看,和一个专业的艺术家来看觉得好看相比,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一般人在欣赏一幅画的时候可能评判的依据是色彩的搭配以及构图的比例;但是在一位艺术家眼里,他评判一幅画的好坏可能更多地是依据这幅画背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者是要反映出怎样的一个社会现状。
所以不同的人对于艺术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很少有人能真正的理解艺术。那么问题就来了,不懂艺术的人如何进行艺术品的交易呢。在这里要遵循一项原则就是买定离手,不算是买家、卖家亏了或者是赚了都没有挽回的机会,这就给买家带了很高的成本。
一个被鉴定为真的艺术品会被登记在册,区块链相当于给每一件已经鉴定过的艺术品下发了个人的身份证,这个身份证是唯一的,不可复制更是不可篡改的。
新时代的产物必定是在旧的产物上诞生的。不管当代艺术有多么有趣,多么吸引人的目光,它一定是在古典艺术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得来的。
断臂维纳斯雕像是远近周知的艺术品,普通的人对于他的了解只局限于它的名称,它的作者,它现在被收藏在哪里,很少有人能观察到她的衣纹、她的S型曲线以及她的美。等到区块链技术发展到足够成熟的阶段,人们就可以得知这件艺术品的所有细节,这不仅仅是判定真假的一个标准,更是对于艺术品魅力的更深入的挖掘和感受。对于区块链和艺术的结合前景是十分广阔光明的,在国内这样的融合可能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在德国,这种融合已经有了很大的成果。
人们的购买率随着信任的提升而增加,使得艺术品本身实现了价值。除此之外,使用区块链技术的艺术家,一方面可以保护他们的艺术品,另一方面,如果他们上传这些艺术品,他们就有机会获取更多的价值,这项举措也大大的增加了艺术家的创作激情,更加完善了区块链和艺术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