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防蓝光与屎黄屏分道扬镳 防范于未然总归是好事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防蓝光护眼电视,像经济周期一样反反复复的跌落然后浮现,但不可否认的是,防蓝光对画质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小。最近很多电视品牌又打出了防蓝光的口号,包括死灰复燃的乐融电视,还有酷开、康佳、飞利浦等,另外创维OLED电视也以防蓝光护眼的口号在宣传。
那防蓝光有没有必要,究竟是不是刚需呢?这还真不能一概而论。
早上起床拿着手机刷刷朋友圈,上班路上刷刷新闻,到了公司一直盯着电脑直到下班,晚上回家看个电视,睡觉前还要刷一波朋友圈。大多数人接触各种屏幕的时间,甚至比睡眠的时间还要长。
我表哥小孩玩王者荣耀都上钻石了,我还在青铜;吃鸡的次数比我被爆头的次数还要多。小猪佩奇、熊出没也是如数家珍。不只是大人,正在发育期的儿童其实面对屏幕概率不比成年人小。
不过,各种泛滥的“屏幕”、不健康的用眼,已经对儿童的视力健康造成了威胁。
目前,全球有2.53亿人患有失明或视觉损伤,其中大多数在亚太地区。中国居民普遍存在各种程度的视力损伤,其中,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人群已达4.8亿~5.3亿,且低龄化现象愈发严重。有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小学生近视比例为45.7%,初中生近视比例为74.4%,高中生近视比例为83.3%,大学生近视比例则高达87.7%。除先天因素外,主要是由于日常不良的用眼习惯导致,比较突出的是电子产品的过早大量使用等。“看不清”正在成为中国不容忽视的“新国病”。
这些年来近视病患如此高速的增长,难道与人类对屏幕的依赖性越来越重没有关系?显然是有关系的,但是人们又不可避免的需要使用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携。无法拒绝,就要看如何才能更好的利用。因此防蓝光,在日渐繁重的屏幕依赖中就变得很有必要了,特别是对于正在发育期间的青少年儿童。
我们日常生活里所见白光其实都是由红、黄、蓝等可见光组成。红光波长600-700nm,黄光波长500-600nm,蓝光波长400-500nm。波长越短,能量越高,穿透力就越强。所以我们感觉刺眼的往往就是波长短、频段高的蓝光。
而且在平时的各种LED发光显示设备中,白光LED需要通过蓝光LED+荧光粉调出白色,更成了蓝光的重灾区。厂家为了让显示设备“看上去很亮”,就让LED发出更多的蓝光。因为发出的蓝光越多色温也就显得越高,让人感觉更亮,冷光LED就成了最佳选择。既节约了成本,又“看上去很亮”。
但并不是所有蓝光都会伤害视网膜,大约只是集中在450nm波长处有一个能量高峰,在此周围的蓝光是有害蓝光。
高频蓝光直达角膜,所以长时间盯着屏幕就会出现疲劳、干涩、刺痛等症状,是眼睛自我保护的一种信号。另外蓝光还会间接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举个生活场景中的例子:
当你晚很困了正想入睡的时候,还是习惯性的拿起手机刷一下微博、朋友圈,会发现困意正在消减,甚至让人很难入睡。那是因为我们的视网膜上有一种细胞接对蓝光非常敏感,如果它接触到了大量蓝光,就会像大脑传递现在是白天的信号。另外蓝光也会抑制褪黑素分泌,从而影响睡眠质量。所以睡眠不足,眼睛疲劳也会加剧,还会产生一大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相当于蓝光的间接影响。
怎么有效防止蓝光呢?大概分为三个方向,调试色温、调节背光、更换发光材料。
目前像f.lux、Night Shift以及各式各样的滤蓝光的软件,都是利用了“调试色温”这个方法,这是最低成本的过滤蓝光的方法,同时也是最糟糕的一个,它彻底抑制了蓝光。用过的同学都知道,手机立马变成了“屎黄屏”,非常影响观感体验。
怎样做到既过滤有害蓝光,又不影响屏幕的色彩和画质呢?前面我们说到了,有害蓝光的波长集中在450nm处。所以最好的方法,还需要从“发光材料”上来改进。
目前主流的防蓝光电视都采用了去除蓝光中有害的“高能短波蓝光”的做法,这样就做到了既避免有害蓝光,也不影响蓝色光发出正常颜色。
虽然没有明确的实验来佐证蓝光对人眼的伤害有多大,或许因为LED屏幕产生年代不久,长期的影响人们还看不到,所以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太阳发射的蓝光比显示设备高出很多,但是真正直视太阳光的人有多少呢?眼睛接受的基本都是反射光线,但屏幕光线就是实打实的照射入眼睛的。而且随着青少年儿童近视患病率的增加,蓝光问题肯定还将提上案头。
对世界充满无限好奇心的孩子,如何才能既保护他们的眼镜,又不阻隔他们与“屏幕”世界的联系呢?强制的要求孩子不看电视不玩手机显然是行不通的。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把兴趣爱好投身到多个方面。虽然蓝光还伤害还无法定论,但是防范于未然总归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