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送货渐成趋势 国内外呈现不同发展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如今,电商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需求的急剧上升,虽然让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物流车辆在高速路上奔驰急驶,以及越来越多的送货小哥穿着统一的制服穿街走巷,但其实随着人口红利的消散和自动化生产需求的释放,这样的人工配送方式早已经不再合时宜。未来,利用无人机发展无人化、智能化的配送新模式,将有望给当前的配送现状带来改变。
无人机送货渐成趋势
近年来,我国快递、外卖等行业发展一直处于“需求和供给不对称”的困境之中。一方面在互联网普及、电商崛起的情况下,快递、外卖等行业配送需求正不断攀升,另一方面传统的人工配送方式却因为成本的上升、效率的低下、安全的缺失而落后行业发展。
值此情况,越来越多的电商、物流和快递企业开始探索全新的送货方式。他们希望通过对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来推动配送发展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调整升级。在此背景下,不断爆发的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既给自身的产业发展带来了广阔前景,也给配送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机遇。
相比于传统的配送方式,无人机配送展现出了其独特优势。利用无人机进行终端配送,不仅能实现“送货到家”、“送货到手”的一站式“送货上门”服务,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效率、成本、安全等问题,还开创出了空中运输的全新模式,打破了地域、空间和时间上的阻隔,为未来行业市场的发展开拓出了新的蓝海。
鉴于此,目前国内外诸多企业都已经采用或准备采用无人机进行送货,各国政府也在积极制定和发布无人机的相关法律,行业内外普遍给予了无人机配送发展的大力关注与支持。简而言之,在企业、资本、政策等的一致青睐下,无人机送货正在成为行业发展的全新趋势。
国内外呈现不同发展
当前,在对无人机送货的尝试和发展上,国外主要以亚马逊、谷歌等为主力,我国则以阿里、京东、顺丰、苏宁等企业为代表。
其中,亚马逊在2013年时便提出了无人机配送包裹的Prime Air计划,目标是用无人机覆盖企业80%作业的送货订单。一开始由于没有FAA的许可,亚马逊的无人机送货测试主要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后来获得批准后便在制定区域建立了一种悬浮仓,利用小型接驳飞船和无人机实现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
而谷歌的发展进程则要落后亚马逊许多。2014年谷歌才首次发布ProjectWing送货无人机研发项目,之后在2017年的澳洲昆士兰试运营中,实现了对狗粮、疫苗、披萨等的配送,再然后则是到今年,前些日子母公司旗下的Wing公司获得了FAA的正式批准,才逐渐开启了对商业包裹的运送。
相比于国外对于“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探索,我国的无人机送货则聚焦到了对支干线和中转站的打造之上。2012年,顺丰首次提出的无人机配送计划,便是通过“大型有人运输机+支线大型无人机+末端小型无人机”的空运链条,连接包括偏远地区在内的全国物流网络,实现36小时内“全国达”。同时,京东的无人机项目也是将无人机与无人仓绑定在一起,通过无人仓作为无人机配送的中转站,实现无人机在各地的常态化配送运营。
据业内人士透露,我国所以与国外企业在无人机配送上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主要与我国特殊国情、实际需求、法律环境以及测试结果等因素有关。目前,我国重点发展中、大型固定翼物流无人机,并注重对于支干线和中转站的建设,不仅能够弥补偏远地区运输能力的欠缺,同时在法律、成本等方面也更符合实际需要。
未来普及需破除困境
不过,虽然现在国内发展无人机送货的企业有很多,但人们总是认为无人机送货是“雷声大雨点小”,因为真正规模化的商业基本没有出现,大部分发展仍然处于试运营和测试阶段。那么,对于未来来说,要实现无人机送货的快速普及还需要做到哪几点呢?
从现有状况来看,无人机送货要想实现商用落地,至少需要解决法律监管、飞行安全、基础设施、经营成本等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在法律监管上要通过相关法律的制定,加强无人机研发、生产、销售和飞行的监管,保障无人机产业发展和应用的健康有序;其次在飞行安全上要通过法律监管和人才培养手段,预防和惩治“黑飞”、“扰航”、“隐私泄露”等现象,保障飞行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而在基础设施方面,则需要国家划分更多的飞行空域,创造更多的测试条件,为商业化应用打下基础;最后在经营成本上,也需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在保证质量和功能的同时降低成本,才能让更多人用得起从而促进无人机送货的加速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