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全国政协委员刘伟建议打造城市级“大脑”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今年举行了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刘伟提案的五个内容包括:在新基建投资大热的背景下调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向、加强城市网格联防联控建设、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等。
5月14日下午,刘伟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谈到当下大热的新基建,刘伟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带来挑战,预计未来三年,国家在新基建方面的投入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方式。但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层面也应加强对民营企业应收账款的清欠。如不解决好欠款清偿问题,没有建立完善的项目审批管理机制和问责机制,估计将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是一次阶段性大考。刘伟告诉记者,他认为疫情中“智慧城市”的表现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由于“数据孤岛”的存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以较低水平运行。他建议从国家层面研究出台建设“城市大脑”为核心的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指导意见。
疫情是“智慧城市”的一次大考,建议打造“城市大脑”
每年两会前夕,都是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们最忙碌的时间段。5月14日下午,记者如约来到刘伟的办公室。
今年两会,刘伟准备的五个提案中,有三个都与“智慧城市”有关,分别是《关于在新基建投资大热的背景下调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向的提案》、《关于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加强城市网格联防联控建设的提案》、《关于加快实现全国公共交通实名制以及数据联网共享的提案》。
记者了解到,事实上,刘伟已经连续多年向全国两会提出关于“智慧城市”的建议或提案。今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让刘伟清晰地看到了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局限性。
他在提案中表示,此次疫情暴露出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刘伟告诉记者,这种短板和不足,主要体现在,大部分地区面对疫情防控,还是采用了传统的方式。用严防死守的方式,以最原始的人海战术强制隔离人群,切断一切可能的传播途径。
“过去的5至10年里,国家对‘智慧城市’不可谓不重视,投资力度也不小。国家层面以及地方政府层面都在这上面持续投入,我觉得智慧城市应该有更好的表现。”刘伟表示。
由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尚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今年以来国内对于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管理——包括风险人群的溯源、测温、防范等——基本上还采用比较传统的方式。“这也体现出我们人工智能技术、智慧城市建设在公共卫生安全方面仍显薄弱。”刘伟说。
谈及智慧城市建设,多年来一直存在的“痼疾”,便是“数据孤岛”现象。在刘伟看来,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信息孤岛仍未能被打通,这也是他为什么认为“智慧城市”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的主要原因,“信息的对称和有效使用,我觉得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如何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刘伟的建议是,打造一个城市级的“城市大脑”,以城市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智慧城市的顶层规划和设计,从而实现这个城市级的数据打通。刘伟说:“现在数据大多保存在不同的政府部门,如何整理出来建立大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和交换,把各行各业的数据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分析与决策,是科学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要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必须从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技术手段方面着手,三管齐下才能奏效,这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刘伟告诉记者,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这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杭州、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各自提出和开展了不同“城市大脑”的建设方案。刘伟称,“我认为,‘城市大脑’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工程,国家层面还没有相关标准出台,要从顶层设计去规范‘城市大脑’的管理和建设;目前‘城市大脑’还暂时在一线城市落地。从已落地的杭州‘城市大脑’的建设案例来看,建好‘城市大脑’,首先是要完善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刘伟还表示,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技术集成相对简单,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如何打破数据的部门分割,打破“信息孤岛”,再和大数据企业合作,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城市“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管理体系,来推动政府智慧决策水平,提升城市智慧管理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