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使命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教育从来应该是面向未来的,面对方兴未艾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有责任对未来教育发展进行前瞻性思考和探索。”经过3天紧张而充实的议程,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落下帷幕。本次会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500多位中外嘉宾齐聚北京,共同探讨全球教育的未来发展之路。会议虽已结束,但“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这个大文章才刚刚开篇。
与会国内外代表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参观人工智能与教育应用展示。蔡赫摄/光明图片
3天,汇聚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0余个国际组织以及众多教育机构、企业的代表,其中包括数十位部长、副部长和大使,探讨人工智能如何助推教育提升公平和质量,教育如何真正拥抱智能时代,帮助普通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获得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人工智能已不是将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时代,解决全球性的问题、应对前瞻性的挑战、实现普惠性的共赢,必须也只能通过国际社会携手合作来实现。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学生向参会国外嘉宾展示他们编程的自动驾驶汽车模型。丁柏明摄/光明图片
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田学军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闭幕式上说,本次会议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做好人工智能与教育这篇大文章,需要以“共建”为原则,就这一议题搭建具有广泛参与性、公认权威性和可持续性的沟通交流平台;需要以“共商”为原则,不断完善相关领域的规则和标准;需要以“共享”为原则,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硬件和软件支持。
会议达成共识,利用人工智能加快建设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促进全民享有公平、有质量、适合每个人的终身学习机会。
理念 利用新技术发展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
如何充分利用新技术发展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以造福人民?如何不让任何一个国家在智能时代掉队?如何防止出现新的技术鸿沟,避免本已存在的教育差距和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如何有效防止新技术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和伦理问题,尽早筑起规避各种已知和未知风险的堤坝?与会人士深信,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将对人工智能这一新技术更好地服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残障人士杨明学习慕课5年,始终铭记慕课名师肖星的一句话——“让知识为梦想插上翅膀”;年近花甲的社会公益者王庆玲,热心支教,学习慕课并学以致用,将从中学到的知识传授给支教地区的村民。他们的经历证明,更加便捷、即时、个性化的学习途径,促进了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发展。
“智能时代,教育的发展将使知识的创造更加普及。同时,我们需要关注智能教育的普惠性,智能技术应当成为解决教育不均衡问题的重要方法,而不应该使智能教育成为少数人的特权。”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表示,智能时代人机协同、共创分享的理念将深入影响到教育行业的方方面面,引发对现有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师角色等系统性变革。智能技术不应单纯被视为一种工具,它还是推进教育变革的重要动力。
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2017年,中国政府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加快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养,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发展智能教育。2018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从高等教育领域推动落实人工智能发展。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发布。在这些政策文件的指引下,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始了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探索。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互联网和大数据系统,打破了地区和学校之间的资源壁垒,服务偏远地区教育发展,使优质教育资源跨时空整合、配置和流转,实现随时可学、随地可学、人人可学。比如,北京推行的“双师服务”项目,作为全新的教育供给模式,让地处偏僻的农村学校享受到了北京市优质教育资源,让农村的学生遇见北京市优秀的师资队伍,实际有效地提升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获得感。
探索 加强智能领域人才培养
大会期间,与会者亲身感受了人工智能及其在教育中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微信扫码入课堂、教师PPT实时传送、随堂测试学生弹幕分享答案……由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共同推出的一款名为“雨课堂”的教学智慧工具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只要老师在电脑上安装一个小小的软件,老师授课使用的PPT,就会实时发送到学生的微信上。学生边听课边浏览PPT,更可接受老师在PPT中随时插入的随堂测试或试题,实时将学习效果反馈授课老师,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和互动效果。
让孩子们为智能时代的到来做好生活、就业和能力的准备,是当今教育的重要命题。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推进普及教育。从2018年起,北京市东城区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市区级骨干教师就在教研员的带领下,开始了小学人工智能教学指导用书及其相关教学资源的编写。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课程用书,该书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工程思维培养,以手脑并用的综合实践带动课堂学习,为学生将来更深入地展开人工智能领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北京市副市长张家明提出,要推进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引导青少年掌握人工智能的知识技能。他表示:“北京将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加强人工智能的人才储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速国际人才汇聚、推动人工智能的理论创新、技术突破、转化应用和可持续发展。”张家明指出。
畅想 回归教育本源,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
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带来失业和新兴职业需求的不断增长。最近的一项全球评估显示,到2030年,30%的“工作活动”可以实现自动化。全球多达3.75亿劳动者可能会受到影响,蓝领工人首当其冲,随后是白领雇员和管理者,甚至会涉及部分艺术产业。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及其他前沿技术正在使需要利用人类特有的创造能力、社会情感能力和人际互动的高技能工作数量增加。因此,教育和培训体系需要预知这些变化,帮助劳动力群体和下一代获得在人工智能时代取得成功的工作技能。
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教育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学校形态等都将发生深刻变化。但是,教育的本质不会变,教育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使命不会变。北京市委常委、教工委书记王宁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注定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巨大冲击,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直面问题挑战,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来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推动未来教育朝着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相信‘人工智能+教育’下的未来教育必将超出想象,能够带领教育回归教育本源,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表示,学校将由封闭走向更加开放,学习将由被动走向主动,学生将由知识获取走向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