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江大力发展智慧交通领域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作为中部首个国家级新区,如果要问产业发展“换道超车”的最大亮点是什么,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当之无愧。长沙打造的22条优势产业链中,以智能汽车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是新区的重点发展方向。
打造“国字号”的测试区,率先开通智慧公交线路,启用领先的开放道路智能驾驶示范区,落地中国首款量产L4级自动驾驶出租车……五年里,湖南湘江新区的智能汽车产业链从无到有,智慧交通应用场景从跟跑到领跑,产业生态从单点突破到全面开花,正是湖南湘江新区新兴产业发展“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的生动诠释,也是智慧交通的“新区样本”。
五个“全国第一” 托起领跑态势
近日,长沙智慧公交315线在新区开通运行,这是国内首条面向市民运营的智慧公交线。智能网联、车路协同、信号优先等技术实现落地,让老百姓切切实实享受到技术迭代带来的红利。
智慧公交的智慧不只是聪明的车,还有智慧的路。线路里程15公里,沿途共28个站台,24个交叉路口,在车路协同技术的加持下,“路端”可以实时获取智慧公交的速度、位置、驾驶状态等实时数据,并与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进行实时联动。这是新区智能汽车应用场景中的最新一幕。
新区成立五年来,以智能汽车为核心的智慧交通场景建设实现了五个全国第一:国内首条基于“车-路-云”一体化协同的L3级自动驾驶智慧公交示范线;全国首条基于5G+V2X技术、支持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与示范应用的智慧高速;国内智能化改造范围最广、道路类型最全面、安全防护最严密的城市开放道路;全国首个智慧共享出行示范项目;国内首条基于智能网联技术面向市民常态化运营的智慧公交315线。
近日,直属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智库的“赛迪顾问”发布《2020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投资潜力城市百强榜研究》白皮书,长沙与北京和深圳一起,名列全国城市百强榜前3名。长沙正在迈入全国智慧交通建设的第一方阵。
长沙能够在全国20多个城市脱颖而出,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实现换道超车,秘诀在哪里?
一项全新事业的发轫,一个产业蓝海的领先绝非幸至。追溯新区智能驾驶领跑全国的起跑点,远比大众想象的要早得多。早在2016年,时任长沙市长的胡衡华就开始推动长沙全面布局智能网联汽车,湖南湘江新区迅速响应号召,在全国率先启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建设。
当年6月,湖南湘江新区智能系统测试区启动建设。同年11月,湘江新区确定拿出核心板块1232亩地,建设智能网联车自动驾驶测试场,并在起步之初就瞄准竞争峰巅,和岳麓区一起投资18.96亿元打造全国测试场景复杂程度最高、模拟场景类型最多、测试道路总里程最长、研发办公配套最齐全的测试区。
2018年6月,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正式开园,2018年11月28日,获得工信部授牌升级成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成为10个国家认可的自动驾驶测试场之一……
长沙、湖南湘江新区锚定产业蓝海的预见性之强,谋篇布局的规划水准之高、对待未来竞争的决胜意志之坚,于此可见一斑。
“领跑”地位的获得,还在于长沙、湖南湘江新区有一套独特的“方法论”,把落地作为主攻方向,敢为人先,构建起应用场景,借力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基建”,建立一个有利于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能量场。
智能汽车是正处在爆发前夜的新兴产业,五年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已开始积极布局。作为新兴产业,最大的痛点就是缺乏测试和应用场景。湖南湘江新区紧紧抢抓产业发展“窗口期”,选择了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为平台,加快构建完整的人工智能(含智能汽车)产业体系。
去年以来,在全国不少城市开始布局测试区时,长沙、湖南湘江新区再次抢跑。建设100公里智慧高速和100平方公里城市开放道路,在全国率先启用智能驾驶开放道路长沙示范区。
领跑来自顶层设计与布局。5年来,长沙、湖南湘江新区陆续发布了《关于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动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湖南湘江新区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政策、规划,在全国率先出台了《长沙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为核心的“1+3+2”的规则体系,正式发布《长沙市智能网联起汽车自动驾驶测试规程》和物流重卡高速版、乘用车版、公交车版四个测试规程,目前长沙已累计发布55张测试牌照.
同时,新区充分挖掘长沙高校资源众多,拥有智能网联汽车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等顶级人才500余人的优势,成立湘江人工智能学院,每年培育上千名学生,提供智力支持。
“头羊”与“火炬” 淬炼产业生态蓝图
在新区梅溪湖片区,全国首批量产自动驾驶乘用车RoboTaxi在开放道路上密集测试,已经成为长沙“网红车”。前不久,Robotaxi对市民全面开放,开启试乘运营升级版。在开放道路智能驾驶长沙示范区内,市民可以用百度地图及百度APP的dutaxi、星智行小程序一键约车,免费试乘。这意味,这辆全国首款量产的L4级自动驾驶汽车离商用又迈进了一步。
企业是智慧交通建设的主力军,如何形成培养智能汽车小巨人的产业土壤?长沙市抢抓智能汽车产业发展风口,将智能汽车产业纳入全市“三智一自主”新兴战略主导产业中重点推进。
智能汽车是一种集成创新,有很强的技术黏合度,需要产业链上各个企业相互紧密合作。2020年,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长沙、新区智能汽车产业仍然新动作不断,在“大干一百天实现双过半”竞赛活动中,新区携手华为打造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云平台已正式投入运营。
4月1日,长沙市依托湖南湘江新区启动智能汽车产业“火炬计划”和“头羊计划”,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合格,符合条件的“火炬企业”单个最高可获得700万元相关奖励和补贴。通过培育头羊企业推动技术、业态、产品、服务等联动创新,打造极具竞争力的智能汽车产业生态。
受益于上下游企业的纷至沓来,长沙已经开始形成非常明显的全方位产业集群。在研发领域,已吸引西电、中车时代、地平线、猎豹移动等12家科研院所落地。在头部企业方面,围绕自动驾驶底盘及线控转向,引入了舍弗勒;围绕人工智能处理器,引入了地平线;围绕车载及路侧通讯设备,引入了华为、百度、大陆等;围绕云控平台,引入了启迪云控、华为等。目前,新区智能汽车产业链打造的是集“人—车—路—网—云—图”于一体的开放创新生态,已经形成了层次分明的产业链结构。聚集了长沙智能驾驶研究院、中联环境、京东无人车、智慧畅行、桑德等具有重大技术创新和较大产业规模的智能网联汽车关联企业340余家。
可以说,长沙已构建充满活力的智能汽车产业生态,产业生态聚合效应已经逐渐显现,“智能汽车产业起步北上广、落地看长沙”成为业界共识。
据悉,目前长沙市、湖南湘江新区通过城市道路车联网改造,公交、渣土车、“两客一危”、环卫车等专用车辆车载终端基础平台改造,景区、园区、港口、停车场等特定场景的智能网联运营应用,加快商业运营步伐,发挥“头羊”的标杆效应,带动智能汽车产业与智慧城市的加快融合。
探索“长沙模式” 竞逐智能驾驶第一城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研发、市场结合放在工作首位。长沙也提出要把智能汽车等打造为全国一流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这是长沙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雄壮号角,也是湖南湘江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长沙、湖南湘江新区已描绘智能汽车产业和智慧交通的新蓝图。
如何坚守发展产业的初心,打造“自动驾驶第一城”?选择什么样的路径、从那些方面率先实现突破?长沙市、湖南湘江新区形成了“搭平台、建生态、重应用、兴产业”的指引共识,拟按照“先商用后乘用,先智能再自动”实现路径,并重点实施“火炬计划”和“头羊计划”两个计划。
技术到产业,应用是前提。湖南湘江新区以创建湖南(长沙)车联网先导区为契机,升级丰富现有场景,提高智能网联渗透率,加快智能网联与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融合。通过城市道路车联网改造,公交、渣土车、两客一危、环卫车等专用车辆车端车联网改造,景区、园区、港口、停车场等特定场景的智能网联示范应用。
平台支撑方面,加快筹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打造国字号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云,打造具有长沙特色的开放生态;打造“终端+平台+流量+服务”的车联网运营模式。
为了充分发挥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作用,探索行业标准,测试法规方面,将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立法调研,推动建立满足自动驾驶高速测试需要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加快推进高速公路道路测试。标准制定方面,总结长沙在智能网联基础设施、场景、测试方面的经验优势,争取纳入国家或行业标准。
一花独放不是春,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从测试到应用到形成独具规模的产业集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其中,优化产业生态是吸引更多关联企业、技术融入长沙发展的关键。长沙将推动一批产业链项目落地和建设,着力引进世界500强、行业百强、造车新势力、独角兽企业进驻新区;进一步拓展“开放道路智能驾驶长沙示范区”范围,继续推进开放式和半开放式应用场景建设;在头部企业方面重点围绕头部企业,集聚上下游资源、培育优势支柱产业;在产业落地方面,重点关注智慧公交、重点车辆监管、Robotaxi、工程机械、物流重卡等具有落地前景的领域,形成长沙的核心竞争优势。
长沙、湖南湘江新区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方面的路线图还在向远方延伸。这里将打造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应用领先、配套设施完善的交通强国示范区、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力争到2022年,长沙智能网联核心技术全面赋能智慧交通,聚焦智能汽车融合智慧交通应用场景,全市交通效能、节能安全、运营监管、智慧出行等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打造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融合发展“长沙模式”。
随着5G的推广普及,智能驾驶已经进入快车道,“自动驾驶”时代也即将来临。长沙、湖南湘江新区围绕智能汽车发展正研究相关行动计划,拟通过政策引领,形成智能汽车全产业链生态,为打造“智能驾驶第一城”再添动力,高歌奔向“自动驾驶”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