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居上 虹膜识别迎来市场增长机遇期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虹膜识别技术是生物识别技术的重要分支,是指通过人眼中的虹膜,进行身份识别和验证的技术。虹膜自胎儿发育阶段形成后在整个生命历程中都将保持不变,正是虹膜独一无二的信息特征决定了虹膜识别是所有生物识别技术中准确性最高的技术。
目前市场上基于虹膜识别技术已经研发出许多成熟的软硬件产品与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如:①安装在高档房地产项目上用于访问控制的虹膜识别门禁系统;② 加载虹膜识别功能的ATM机、银行保险箱/柜、电子支付;③ 搭载生物特征(虹膜信息),用于进入各国边境时确认身份的公民电子护照;④ 加载虹膜识别功能,用于社会保险参保人员身份确认的生物信息社保卡;⑤ 利用存储的虹膜信息,追踪逃犯的身份识别仪等。
虹膜识别技术优势明显,比指纹、人脸识别更可靠
虹膜识别的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虹膜图像获取、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和特征匹配。进行身份识别时,首先需要使用特定的摄像器材对人的整个眼部进行拍摄,并将拍摄到的图像传输给虹膜识别系统的图像预处理软件。该软件可对获取的虹膜图像进行虹膜定位、虹膜图像归一化和图像增强等处理,使其满足虹膜特征提取的需求。经过图像预处理过程后,需要采用特定的算法从虹膜图像中提取虹膜识别所需的特征点,并对其进行编码。然后将所得到的特征编码与数据库中存储的虹膜图像特征编码进行逐一匹配,由此判断是否为相同虹膜,从而达到身份识别的目的。
虹膜识别技术原理
虹膜由于其生物结构的独特性,使得虹膜识别技术有着远超其他类别生物识别技术的优势。例如虹膜包含丰富的生物纹理信息,其结构复杂性高于指纹数千倍,John Daugman算法采用3.4字节的数据代表每平方毫米的虹膜信息,并以此作为一个量化特征点。相比于其他生物测定技术(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只能读取13-60个量化特征点,结构复杂的虹膜可通过识别技术读取到266个量化特征点,大大提升了虹膜识别的精准性。当下主流的人脸识别技术的误识率为2%,指纹识别技术的误识率为0.8%,而虹膜识别的误识率可低至百万分之一。虹膜会在人出生6-18个月后定形,终身不变,且不会因一般疾病或者其他因素造成损伤或磨损。
中国由于虹膜识别技术起步较晚,尚无法成为各个生物识别应用领域的主流技术,但在部分安全性需求较高的领域已实现替代,例如在湖北省公安厅、宜昌公安部门保密局、河南郑州看守所和新疆看守所均有部署有虹识技术虹膜门禁系统,用于提高管理系统。虹膜技术的不断革新有望在未来替代目前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领域的应用瓶颈,其商业价值也将不断通过市场容量展现。
后来居上,虹膜识别迎来市场增长机遇期
受智能终端设备与移动互联网产业扩张的影响,中国虹膜识别行业已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生物识别各类型技术的市场份额通常取决于其技术成熟度及应用场景的可拓展潜力。目前,中国已拥有识别准确率最高的虹膜识别技术,其应用场景不断扩展,吸引众多厂商入局,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数据显示,中国虹膜识别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内呈现稳定增长态势,2017年中国虹膜识别市场规模达到21.7亿,同比增速为36.2%。近年来,各厂商的发展重心逐渐向自主研发核心算法及专利转移,因此,伴随技术的革新与突破以及应用场景的持续增多,沙利文预测, 2018年至2022年中国虹膜识别行业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中国虹膜识别市场规模,2013-2022年预测
中国生物识别行业发展迅速,当前市场以指纹识别技术占据主流,但由于指纹识别技术本身的技术限制导致无法对于安全需求性较高的场所提供有效的帮助,因此虹膜识别技术通过其高精准度和唯一性逐渐受到市场的关注,据沙利文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7年中国生物识别行业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2%,而其中虹膜识别市场最受关注,五年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8.9%。
移动产品安全性需求推动虹膜识别技术发展
三星于2017年将虹膜识别技术领入移动通讯设备,自此移动通讯设备的发展以及移动便携式应用终端的广泛应用令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逐渐向移动端聚集。移动互联网产业在全球拥有将近50亿用户,其中20亿为智能手机用户,高位用户量带动着移动商务、移动政务、移动银行、移动信息服务等产业的迅速发展,因此移动服务领域的广阔空间为虹膜识别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此外,用户对于个人隐私保护以及安全性的重视丰富了虹膜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智能锁、移动护照、智能支付、数字身份认证等商业化场景不断涌现并成为应用和研发热点。移动终端的软件支付功能、身份认证及注册均成为虹膜识别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为避免同质化产品降低企业竞争力,并保障用户对移动设备安全性的目的,部分硬件厂商推出了搭载稳定性更高的虹膜识别功能的移动端设备。
搭载虹膜识别功能的终端设备
远距离虹膜采集,复合生物特征识别融合应用
在虹膜识别技术中,虹膜图像的获取直接影响图像的质量和识别的准确率。由于红外硬件发展的限制,当前市面主流虹膜识别设备多为近距离虹膜识别产品,最大工作距离不足40厘米,需要指导用户配合设备操作,且用户眼睛与摄像头须处于同一个光轴才能完成虹膜信息采集,相对于人脸识别用户体验较差。如何实现远距离虹膜采集识别(工作距离大于0.8米),以及多目标瞬时抓取识别将是虹膜识别行业下一个研究热点之一。2018年3月,虹星科技研发出工作距离长达10米的虹膜识别技术,并推出了中国首款商业化远距离虹膜识别产品。如果传统虹膜识别产品的距离受限问题被完全解决,虹膜识别技术将会获得更广泛的应用,产业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步伐也会加快。
目前,生物识别产品主要以单生物特征识别为主,尽管虹膜识别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较高,但单生物特征一旦被破解或伪造意味着安全性全盘失效。因此为了提高安全性保障,将虹膜识别搭配其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形成复合生物识别是行业必然发展趋势之一。复合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并非是生物识别技术之间简单的累加整合,而是基于不同生物特征研发出新型算法以实现计算效率和准确率几何级的提升,使其不仅是能够识别出不同生物特征的综合性生物识别系统,更能够有效解决在身份认证过程中存在的无效性、不准确性、非普遍性和欺诈行为等问题。2017年,蚂蚁金服推出了独立生物识别科技平台ZOLOZ,将生物识别技术与金融深度结合,采用了包括人脸、指纹、虹膜等多重生物识别技术来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全球市场战略规划副总裁兼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指出,虹膜识别行业发展过程中,核心算法持续改良,采集识别技术不断优化,推动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未来,远距离多目标瞬时抓取虹膜识别技术凭借更加高效的用户体验,将逐渐应用于行业主流产品中;受益于3D成像技术和传感模组的迭代升级,虹膜识别有望成为智能终端的标准配置,智能汽车等新型产业的崛起也将释放大量虹膜识别需求。由此可见,在未来智能化产业的飞速发展中,虹膜识别技术将被应用于更多的场景中,为虹膜识别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