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电子 > 医疗电子技术文库
[导读] PC时代,有依托于技术、运营和产品能力的BAT生态。移动和AI时代,有专注于一个沟通工具的社交生态,有娱乐融合购物的新零售生态,有智能分发的内容生态等等,但为什么互联网三十年,移动互联网超过十年

PC时代,有依托于技术、运营和产品能力的BAT生态。移动和AI时代,有专注于一个沟通工具的社交生态,有娱乐融合购物的新零售生态,有智能分发的内容生态等等,但为什么互联网三十年,移动互联网超过十年,最具痛点的医疗健康行业,依然没有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大健康生态呢?大健康时代的生态建设逻辑是什么?从0~0.1的这个撬动点应该是什么?通过六篇文章,解构大健康生态,希望能引发你思考一二。

这是IAB物智链保险业数字化转型200讲系列分享的第97讲。保险业互联网生态建设的第29篇,解构大健康生态的第01篇。以下是数字化转型的分享线路图,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为序号❸的分享:保险业生态建设。另外,每一大类的趋势分享都会在未来有持续不断的更新,请保持关注。

以下是正文:

马云断定,中国下一个首富,一定在大健康领域。言下之意,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大健康生态市场,会远超阿里所在的新零售和金融领域。

无论从产业规模,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带来的健康需求,中老年人群数量增速等各个角度来看,广义的大健康产业都将是资本角逐的核心产业,更何况这个行业的需求永远不会缩减或变化。

从官方的统计数据看,中国人口结构中,90后比80后减少了44.2%;00后又比90后减少了33.7%。也就是说,如果80后的总人口是100人,那么90后就是56人,00后就是37人。这意味着,在未来,劳动人口的供给会大大减少,退休人口会急剧增加。大约15年后,90后和00后成为社会主流,中国将从一个9亿人工作,5亿人无法工作的国家,变成一个5亿人工作,而9亿人不能工作的国家。

过去那种依靠廉价劳动力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从《中国制造2025》这份文件来看,创新将成为未来的主旋律,否则在房价奇高工资平平的土壤中,5亿人何以养活9亿人群?因此,创新很可能是唯一出路,因为创新带来的溢价是向上的,廉价劳动力带来的溢价是向下的!

但无论怎么样,短期内都无法改变2035年前后,中国5亿人养9亿人这个现实,实际情况很可能比这个还要严峻。

第二个角度,近几年,几乎所有人身险公司都想做医疗大健康生态,相当数量的保险公司和互联网保险公司负责人在各种公开场合表态“保险公司如果没有大健康生态,就没有未来健康险市场份额”,如果真如是,究竟什么是保险公司切入大健康生态的正确姿势呢?

未来保险三大潜力类别健康、养老年金和意外产品,意外产品已经被玩坏,重头在健康和养老,其中健康产品市场份额破局的关键肯定不是当下代理人分佣模式可走得通的。新的业务类型呼唤新的商业模式,作为场景背后的金融工具,保险本身并不能替代场景,只能真正依托于场景滋养场景,而场景最丰富的商业形态就是生态。

从险企的角度,没有生态,你可以将生态看做新模式下的新渠道。所以未来健康险的份额争夺战,很大程度上就是大健康生态的争夺战,要么自建,控制度高;要么合作或者投资,沦落为生态的供应商,控制度也弱。

第三个,互联网发展三十多年,移动互联网发展超过十年,互联网技术在零售、社交、游戏、教育、房产住宿、饮食、交通、娱乐、金融等等几乎所有事关民生的领域,都得到极为广泛和深刻的应用从而引发行业的极大变革,但医疗健康行业似乎是个例外,究竟是为什么?

这不是说整个行业缺乏探路者,实际上从早期的微医(挂号网),到阿里健康,再到高举高打的平安好医生,这个行业从来不缺乏资本玩家,也不缺乏真正用心做事的团队。但无论是已经上市的平安好医生,背靠阿里的阿里健康还是深耕多年的微医,都是名气大雨点小,并没能像阿里在新零售、腾讯在社交、蚂蚁金服在金融领域、滴滴在出行领域、美团在本地服务那样出现极具用户黏性,消耗用户时长的产品。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面对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有的人选择去做,在做中寻找最优解;有的人选择思考,想清楚本质在动手。我认为发现一个好问题往往比一个好答案更重要,探讨清楚这些问题以及其背后的本质,对有志于改造大健康生态的人和机构来说,都会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开端。

想要讨论清楚为什么没有互联网版的大健康生态,至少要了解互联网的第一逻辑、医疗健康的供给状况、用户诉求,以及依据前面三点的行业主流玩家的玩法,也就是玩法是否匹配行业现在或者未来逻辑等等。

一、互联网的第一逻辑

过去三十年,互联网行业的生态建设,无论是生态起点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性产品)还是最终形态,第一逻辑都是对传统成熟业务进行连接的轻模式驱动。这样的互联网生态符合三个典型的特征:

图01:互联网生态的三个典型特征 来源:李有龙《保险业生态战略系列培训课程》

1、需求端驱动

基本上所有成功的生态,MVP都是从需求端开始,很大一部分项目的起点都是从边缘人群的边缘需求开始。

例如淘宝的起点就是边缘人员的边缘需求,很大程度上,在淘宝早期社区形态的软件上,买卖商品的都是那些在线下被忽略的群体,例如需求端主要是没钱买太贵的人群,供给端主要有哪些有点货源但没钱租赁门面的卖家。这样的群体在淘宝这个社区上,既扮演用户又扮演商家。从服务好边缘人群的边缘需求开始,淘宝有了自己的MVP闭环。

这个阶段的互联网生态,都是洞察到需求端一些没被满足的需求,从而形成一定的流量池,然后通过流量吸引第三方角色,例如商家或者广告主入住形成交互闭环,并实现变现。

需求端驱动的特点是流量为王。过去三十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公司嘴上最多的词都是“流量为王”,为了获取流量、留住流量,才有用户体验一说。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所谓的“人口红利消耗殆尽”,行业进入下半场为止。

实际上,从设计、零售、支付、出行行业的当前形态来看,人口红利消耗殆尽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但新交互方式的出现,会对已有交付方式形成颠覆,对新交互方式而言,它的流量池更低,容积更大,需要的只是从互联网流量的大江大河中切一道口子出来,这就是我们所谓的MVP,从0到1的过程。

2、连接为主

这个阶段的互联网行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都是对“已有业务的连接”,是典型的轻模式。

亚马逊选择最标准的图书作为切入点开始,互联网第一次真正开始进入了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从图书作为零售业所有品类中最标准的标品开始,到生鲜这一最难做的非标品,互联网技术整整等了三十年,亚马逊做了二十年。

以零售业为例。首先零售行业发展超百年,行业基础设施非常成熟,行业用户体验之道也非常透明,就是前面一再提到的“多·快·好·省”四个字。亚马逊、淘宝选择零售业切入,也是因为行业所有业务都很成熟,没有明显的致命短板导致整个业务流程无法跑通的情况,互联网只要做连接就可以。

无论亚马逊还是淘宝,从早期的选品就可以发现:标准化、易连接、精度不高、不存在致命事故的可能性、行业短板(物流)导致交易过程多两三天也不会影响整体等等这些都成为选品的关键。

所以,互联网选择的行业都是通过互联网轻连接技术能很快实现的。相反的,如果一个行业专业门槛高,用户精度要求极高、需求苛刻、要调动大量线下资源、行业有严重的短板或缺口等等,都不会成为这个阶段的选择。

图02:角色简单、壁垒低、政策限制少 来源:李有龙《保险业生态战略系列培训课程》

这个阶段连接的基础角色越少越好,行业壁垒越低越好,政策限制越少越好。以零售为例,本质上基础角色只有两个,就是卖家和买家,角色非常简单。

3、行业短板“轻”

因为是轻的连接模式,所以整条产业链上可以有少量的短板,但不能有明显缺口,如果有缺口,这个缺口也是能通过在线化的技术补全的。

例如在线零售,就是所谓的电子商务,从线上展示、咨询、下单、支付;线下备货、物流(快递)、签收;在回到线上确认收货、评价。整个线下需要完成的部分:备货、物流(快递)、签收(含送货)都有基本成熟的业务。早期的互联网公司只要将核心流程线上化即可。

当然,在整个过程中,例如京东觉得物流是行业的短板,要自建,一旦建成就成为自己的竞争壁垒。

到了美团这样的企业开展服务品类的线上化的时候,外卖部分由于缺乏大规模的配送队伍,所以只能自建,这就是行业业务流程上的缺口。建成以后,也成了自己的竞争壁垒。

但值得强调的是,像京东的物流、美团的配送队伍,都是规模经济,任何在这一领域的人,只要愿意花费足够的资金和时间,就会形成新型的威胁。要想避免威胁的出现,就是要在优势建立之初不断尝试并寻找到新的可拓展路线,并形成协同网络或者其它优势,且持续保持领跑。

这样的“军备竞赛”就像赛车,如果你在第一阵营,和第二阵营的差距绝对不能缩小,如果你在第二阵营,和第一阵营的差距绝对不能扩大。但超车似乎是必然的。

同样,如果一个行业实现线上化的缺口太多,互联网行业要通过资本短期内补足多个缺口,门槛就会极高。

4、成熟的社会基础设施有利于供给扩容

除了零售以外,出行领域、旅游住宿等等每一个行业都遵循这三个逻辑,所以就有了我们看到的像Uber、滴滴、Airbnb、今日头条这样的企业。

由于社会发展,整个产业的基础建设方面的能力储备充足,所以当做连接的平台找到MVP以后,一旦形成引爆点,整个社会都会看到这一个点上所释放的红利,大量的供给侧的劳动力利用社会成熟的基础能力和平台提供的开放环境,进入这个行业。例如淘宝上的卖家,滴滴上的司机,Airbnb上的房东、美团上的外卖员等等,都是以前被社会忽视的边缘供给人群或劳动力,当淘宝、滴滴、Airbnb和美团这样的平台提供了足够低的进入门槛和大量的工作需求后,大量社会闲散劳动力进入供给端,实现了供给侧的扩容,从而进一步促进了需求侧的发展,正向的交互闭环由此形成。

再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当淘宝和美团这样的企业不断的扩张边界,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化的服务诉诸需求,从而直接导致原来供给能力不足的线下门店出现大量的关店潮。

但是,为了满足线上零售大规模、高并发的需求,线下供应链就必须快速提升自己的供给能力。当供应链的柔性达到新的高度后,原来线下的店主发现,得益于互联网大规模、高并发的需求形成的快反柔性供应链,反过来也同时能满足以前无法满足的线下门面的需求,因此线下门面获得重生的机会。

这几年,我们能看到很多个性鲜明的线下店铺,特别是茶水、果汁、生鲜、甜品、快餐这类领域,很多小店门口总是有人在排队。这个现象在以往的线下门面中,只有老字号的店铺才会出现,因为只有老字号的连企业才能用得起快反的供应链平台。

但,时代变了!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零售这个大场景,完全重构了零售业的基础设施,从而激活了新一波的消费红利,让线下门店获得新生。

二、医疗行业的供给现状

区别于零售、出行、住宿等行业,医疗大健康行业的背后的逻辑首先是人本身,更准确的讲是人体,是活体。对于人这个活体的“服务”,无论是理性的一面,例如病症的医治,还感性的一面,例如健康管理,都会面临着客户极为苛刻的需求。同时我国医疗行业当前发展,从供给侧角度讲,人均水平超过国际均值,但行业短板、健康诉求的提升和观念转变等等问题,导致人对底层基础医疗的不信任,头部效应明显。

1、我国基础医疗供给能力并不差

区别于互联网企业用户驱动的模式,有相当大一部分研究人员和机构认为,我国医疗大健康的特点是“供给决定需求”,也就是说如果要在医疗大健康领域寻找生态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应该是供给驱动型。

实际上,无论从微医创始人廖远杰各种场合表达的观点,还是平安好医生立足的模式来看,这一论断似乎基本成立。供给驱动型业务的首要特点是供给严重不足,或者供给存在太多短板导致患者体验差、效率低等,第三种可能性就是供给侧强垄断模式。截止目前,我国基础医疗大致状况如下:

(1)近千家三甲医院

截止2018年底,我国三级医院1192个(其中:三甲医院722个),二级医院6780个,一级医院4989个,未评定等级医院6751个。

(2)逾3.2万家医院

截至2018年5月底,医院3.2万个,其中公立医院12145个,民营医院19461个。与2017年5月底比较,公立医院减少451个,民营医院增加2454个。

(3)近100万家医疗卫生机构

截至2018年5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9.6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4.2万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5 万个,乡镇卫生院3.7万个,村卫生室63.3万个,诊所(医务室)21.8万个。

(4)超千万级卫生人员

2017年底,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174.9万,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98.8万,执业(助理)医师339万。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44人,超过国际平均水平。

(5)其它

2017年5月,国际知名期刊《柳叶刀》发表了医疗质量和可及性全球排名。其研究显示,自1990年至2015年,中国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指数由49.5提升至74.2(全球平均53.7),排名从第110位提高到第60位,进步幅度位居全球第3位。

从这一组数据看,如果拿国际平均水平和中国人口基数比,我国基础医疗供给能力并不差。也就是初步可以排除供给能力严重不足导致的生态建设必须依托于供给驱动。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不管行业发展多么成熟,都会存在均值无法有效覆盖的区域。否则就不存在拼多多超过京东的事实了。

2、头部聚集现象不断加剧

再看另外一组数据:截止2018年底,我国三甲医院总数722个(也有数据说是773个)。更为关键的是,截止2018年中,卫生健康领域共有211名院士、61名“国医大师”。后面这个数字,统称为大医生。

两组数据结合现实情况对比,实际情况是,这组数据比前面的数据反映的情况更为突出,中国除农村以外,主要城市的大小病症都集中在三甲医院的大医生身上,也就是所谓的头部效应。

因为对疾病和自身情况认识不足,缺乏全科及时导医导诊等等原因,导致用户天然不信任,求医“只”选择三甲,三甲里面只选择大医生。如果把三甲医院或者大医生的数量拿来和全国总人口平均,整个医疗供给情况就严重不足了。

如果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建设大健康生态,怎么利用技术能力解决大医生供给不足的现状,从而实现供给侧扩容,势在必行,否则就难谈生态的可能性。

3、行业依然存在六大缺口

过去互联网健康生态的建设,无论是通过技术上,还是资本上的大力投入,都无法撬动医疗大健康产业,关键的问题我认为有两点:一是切入的点并不符合时代的生态逻辑,也就是无论是挂号切入,还是千人医生团队在线问诊,都是旧的线下场景的简单线上化,并不能有实质性的突破。第二个是行业存在六大缺口,依托之前的技术或者模式、手段,都无法有效的进行补缺。前者后续文章有论述,这次主要指出六大缺口。

(1)没有统一的数据平台

医疗数据无法统一,一方面医院壁垒无法打破,另一方面缺乏切实有效的行业标准。这就直接导致整条产业链上的企业,成本都居高不下。例如医疗信息不通,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医药和器械生产企业缺乏足够的治疗数据。实际上从产业链的角度讲,一个环节成本过高,必将导致整个产业链受到伤害。由于缺乏足够精准的数据,药企和器械生产厂商为了研制新药、高新诊疗设备,必然会拉高研发成本和延长生产周期,直接受损的就是患者,从而牵连医院受损。诸如此类的问题,非常之多,可以说谁能一统行业数据,谁将拥有整个医疗产业网(不仅仅的产业链)。

(2)没有足够的大医生

前面说了,国人大小病症,都喜欢去三甲找大医生,付出再大的辛苦只为和大医生聊两分钟。医疗大事,性命攸关,大医院大医生的专业能力是对生命最好的保障,这类诉求短期内根本无法扭转。从目前供给侧情况来看,行业专家级大医生不足两万,顶级的不足一千,哪怕行业或整个国家愿意花钱、花精力、花时间去培养,也不会有太多成效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利用技术解决。

关于大医生,可以说,谁能对大医生的有效供给扩容,谁就可以完全拥有患者,同时也拥有绝大多数医生,从而完美实现供需的连接。

(3)缺乏足够的全科医生

缺乏足够数量的全科医生,以及和全科医生之间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是我认为分级诊疗无法落地的关键所在。

国人的现状是什么?生病后的举措无外乎两种:自诊、去三甲找大医生。前者患者自己当全科,上百度,找解决方案,网上购药瞎吃吃。

全科医生在行业的关键作用不是重症治疗,是健康管理、小伤小病的治疗和导医导诊。第一个是不让得病,第二个是小伤小痛不舒服在家由全科搞定,搞不定的重症,再由全科的专业性分诊到最合理的医院或诊疗机构。

由患者自己分诊最大的弊病在于,患者本身并非专业的医护人员,由于缺乏医疗方面的专业知识,会默认选择最好医院最好的医生,这其实是对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

(4)没有全生命周期的关爱

区别于零售、社交、出行和住宿等等行业,医疗健康行业本身,从健康、医疗到养老,应该是一个连续的全生命周期的关爱过程,特别是健康和医疗,是一个生命有机体生命状态不同状态下正常切换的过程,单独说健康或者单独论医疗,整个关爱过程就会丧失连续性,核心场景就会中断。

图05:从健康、医疗到养老,是一个连续生命关爱过程 来源:李有龙《保险业生态战略系列培训课程》

反观当前,无论是传统医疗供给,还是像微医、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都无法将健康、医疗和养老全线贯通。而这个贯通过程,我认为只能,也只有依靠广义的互联网大健康生态来实现。

(5)没有流畅的支付系统

这一点很明显,社保、商保和自费三者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互通关系,特别是社保到商保这个过程,由于前面所谓的数据不通的原因,导致“支付”过程(其实是患者的报销过程)极其痛苦和漫长。

(6)没有为“自由医生集团”赋能的基础设施

医生和医院之间的关系,历来就像秤和秤砣之间的关系一样,好像所有医生都无法走出医院的围墙,关键原因有四个:利益,主要是钱;职称,医生要靠医院那套职称体系打怪升级;患者,主要是缺乏名气,患者只认庙不认菩萨;基础设施,主要是医检、医治的基础设备等等。

特别是最后一项,中国缺乏自由医生(集团)的原因,也在于国内缺乏足量医检设备,一方面医院不可能共享,另一方面也是需求小,行业发展滞后。医生离开医院后,是没有“能力”为患者做全程诊治的,特别是西医。

所以,这几年被炒的很热的“自由医生集团”的概念,在基础设施供给没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基本上是伪命题,除非通过资本手段再造医院,这就又回到旧模式当中去了。

4、复杂的角色利益关系

最后一个是医疗大健康生态非常复杂的利益参与方,医院、医生、患者、政府、医药、医保、保险公司、HIS厂商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AI Agent这样的角色,每一方利益诉求都有所不同。

三、用户的医疗健康需求

区别于零售、出行、社交这种依靠流量思维就能有效撬动整个产业链核心交互的方式,大健康特别是医疗行业,不痛不痒的流量思维在病患对生病和死亡的“恐惧”面前,几乎微不足道。

仅从患者一端讲,大健康生态的用户诉求至少包括:

1、线上失效

依靠线上技术对线下关系的简单复制,并不能真正解决患者病痛的需求,在病痛的折磨下,患者更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待。

患者在广义的大健康领域本质诉求是什么?不得病,得病了能快速医治康复。前者是利用线上手段是着实有效的,但后者在没有真正的全科出现之前,几乎是无效的。你拿着手机不停的交互,是没有任何可能治好疾病的。

2、线下治疗

因为核心诉求是康复,康复的核心动作是和医生交互,医生的水平和时间是康复的关键。医生和治疗设备都在哪,哪就是交互的核心。

3、用户需求苛刻

对于病症的资料,事关身体甚至生命,患者需要比其它领域的需求都要苛刻。

4、心理“治疗”

所谓的真正有效和看着有效,要同样重要。这就像一盘菜,看着好吃和真正好吃同样重要一样。很多时候,心理作用可能比实际医治效果更为重要。

心理安慰剂最大的效用就是最好的医院最好的医生给与最好的治疗。

5、专业门槛高

就学历来讲,硕士是起点,但依然没有治病的能力。同时,这件事一定要拆分开来看,历史原因导致,乡村病痛的治疗,目前依然停留在赤脚医生“上门服务”的模式。像我们村,全村12个社150户人家,长期来都是一个乡村医生医治。

这件事怎么讲呢,一二三线城市的医院,特别是三级医院,医生的进入门槛非常的高,占据人数大多数的广大农村地区,虽然也是非常专业的分工,但门槛并不高。

6、精度要求高

医疗无小事,精准度就是生命。

四、当前的发展阶段

最后看一下行业最具代表性的三家从事互联网健康生态布局的企业的典型玩法。

1、微医:全量扩展

微医即原挂号网,从免费挂号(网站不收费,不是挂号在医院不收费)和医院换取5%的号源起步,切入点非常的准,现在已经发展成拥有全科大学、互联网医院、医生大脑、共享处方平台、移动医院、HMO等多种服务的综合性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

目前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微医连接医院数量2700+,平台医生数量25万左右,累计服务人次6.72亿次,注册用户1.79亿,月活约2700万,pro-IPO估值约55亿美金,算得上是国际规模最大的医疗健康平台之一了。

但从官方公布的情况来看,微医是所有深耕医疗大健康领域中,踏踏实实补全前面所说的行业六大缺口的项目,其中全科大学对应的是全科医生、医生大脑对应的是大医生资源不足、共享处方平台对应的是医药、HMO对应的是医保、乌镇互联网医药对应的是医生多点执业等等。

这是微医比较领先的地方,特别是全科、复制医生大脑和共享处方平台三件大事,是造福国人的大计划。

个人认为存在的问题:

(1)行业切入点依然不对。微医早期切入点是挂号,依然是对旧的线下场景的简单线上复制,并未能找到符合时代切口。挂号这个场景是刚需,而且能在平台上对患者和医院甚至医生形成精准的连接,这是该场景的优势所在。同样,挂号本身不直接解决问题,也就是这件事背后的本质性问题不是挂号,而是形成医患的连接或者有效的互动,该互动关系必须通过找到行之有效的新型业务模式来实现才行。

当然,再未找到更准确的切入点之前,先通过复制旧场景且进去,比什么都重要,在做的过程中去发现更好的机会。

(2)核心场景和数据逃逸。第二个是补全行业缺口问题上,依然缺乏全生命周期的关爱措施,说白了就是如果有大健康生态的目标,核心场景,无论是健康状态还是医治状态,都不在系统内部,会造成核心场景的生态逃逸,同样也会造成核心数据的逃逸,这个弊端尤为致命。

核心场景与核心数据不在系统内,就无法有效的和“复制成功”的医生大脑形成积极的反馈闭环,没有反馈闭环本质上无论是深度学习还是用户体验,都无法实现质的提升。仅仅依靠人工去复制大医生的大脑,效果究竟如何,存疑。

即便如此,微医依然是最可期的项目。

2、阿里健康:复制医生大脑

阿里健康最近最大的手笔是和阿里云共建阿里医疗人工智能系统——ET医疗大脑2.0版本,开启了全力深耕医疗AI业务。按照阿里健康副总裁张雯的描述,未来,ET医疗大脑2.0将针对临床、科研、培训教学、医院管理、未来城市医疗大脑等5大场景上集中发力,通过加强文本结构化、图像识别、生理信号识别、语音、知识图谱构建等5种能力的建设,致力于解决医疗机构的切实痛点,提高医疗效率,用技术的手段赋能医疗行业,带来医疗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阿里健康又将ET医疗大脑2.0升级为ET医疗大脑2.0的矩阵,主要是集合了阿里巴巴之前推出的系列医疗人工智能产品、第三方人工智能开放平台。

实际上,这件事和微医的复制医生大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最大的共性在于双方都想成为医疗领域的行业基础能力,要知道,行业基础能力是生态的本质,这是最酷的地方。

第二个比较大的动作是我们在淘宝、支付宝等各种阿里系App上随处可见的个人健康管理服务,底层涉及到行业都认为比较重要的健康档案(含电子病历),这一点也是行业通用玩法。

其它动作方面,作为阿里巴巴双H战略的重要一环,阿里健康骨子里的基因依然会是新零售模式,从建第三方追溯平台“码上放心”,收购持有医药电商C证的连锁药店(后改名“阿里健康大药房”),开启医药电商的自营业务,联合连锁药店成立中国医药O2O先锋联盟,收购天猫平台“蓝帽子”保健食品业务,上线“健康医务室”,联手“钉钉”为企业用户提供健康体检等相关服务,收购健康管理机构爱康国宾等等,所有业务,除了爱康国宾以外,都未曾走出医药零售的路子。

总结一下,阿里健康路数非常简单的四点:(1)利用技术实现精准治疗,目的是打造医疗行业的底层基础能力;(2)电商依然是主要业务模式,大多数动作都集中在医药电商上,收入超88%源于此类业务;(3)通过收购来实现核心数据的垄断,例如收购爱康国宾。(4)行业通用玩法都在尝试,像健康管理,健康档案,家庭社交关系挖掘,患者教育,向供应业延伸等等。

阿里是我认为,无论从高层认识,还是所具备的各类资源上,做大健康生态条件最成熟的企业。但个人认为目前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行业切入点依然不对。和微医一样,行业所有人能看的到的大手笔玩法,大家基本都一致,但切入点的选择上依然没有找到非常切实有效的模式。

但是,由于医药电商市场本身业务完善,是医疗大健康领域最契合互联网玩法的业务,得益于阿里零售的基因,仅这一块可以运作的空间就巨大。如果有一天处方药进一步开放,网上药店将有望加速发展,至少可以保证主体部分有足够优秀的现金牛业务来辅助ET医疗大脑2.0的矩阵、个人健康管理类业务的发展,直至在各自领域找到健康的商业模式。

值得强调的是,支付宝一级入口“医疗健康”进入后相关资源的整合,和微医是有合作的。

(2)核心场景和数据的逃逸。如果收购爱康国宾可以防止在体检这个大场景下,核心场景和核心数据不至于逃逸到生态之外,但是在健康管理和医治部分,依然并未找到切实可行的场景来保障核心场景和数据留在生态之内。

3、平安好医生:问诊切入

业务层面,平安好医生完成良性业务闭环的三步分别是:全职医生免费在线问诊切入解决实际刚需,走路计步发红包爆红获得网络流量,收购牌照进入医药电商实现变现,另外还有家庭医生的增值服务也有不菲的盈利。底层技术层面,通过问诊,平安好医生积累了数亿级的问诊数据来训练问诊机器人,初步实现了在线问诊这个场景下的数据智能。

这两大步是好医生区别于微医和阿里健康最大的特色。也就是说通过1000个全职医生在线问诊,平安好医生首先积累了一定的优质数据来做深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这是我看好好医生成为平台的唯一原因。

好医生面临的问题:

(1)行业切入点依然不对。和微医、阿里健康一样,好医生的切入点是1000个全职医生在线问诊。目前来看,这1000个全职医生首先优先满足的是金管家等主业App上存量用户的需求。网络用户在好医生上的问诊体验并不理想。

问诊这个场景本身是刚需,也是核心场景之一,但怎么能实现AI和医生结合,高效互动,提升网络用户的交互体验,将是未来好医生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大量通过补贴获取的用户因为得不到及时、优质的问诊服务体验,很快就会形成逃离,获客越多人均体验就会越差。从这个角度讲,供给端有再多的全职医生也解决不了数以亿万级网络用户的问诊需求的。

第二个,红包激励走路这种交互方式,并未解决真正的问题,也不能真是有效的创造价值。很多人可能会第一时间想到趣头条,将市场推广费用作为激励费用返还给用户的模式,这个角度讲是有共同之处的,区别在于医疗健康领域的用户核心诉求满足上。像趣头条这样的资讯产品,核心诉求除了薅羊毛就是阅读,但医疗健康领域并不是薅羊毛和走路。

(2)核心场景和数据逃逸的问题。在线问诊是核心场景,一方面可以沉淀优质问诊数据,另一方面也是导医导诊的关键环节,这个场景是所有大健康生态企业必须拿下的部分,它有效的连接了用户健康状态和患病状态两大类场景。目前看,好医生在健康管理这个大场景和医治这个大场景中并未找到可落地的场景,但是可依托在线问诊进行前后的延伸。

五、总结

综上,过去互联网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的逻辑是轻模式的连接为主,基础参与角色越少越好,特别是供给端的切入上,找边缘角色的边缘需求切入往往会事半功倍。

但医疗行业的供给能力和用户需求并不满足需求驱动、连接为主和不存在行业短板或缺口的问题。首先从供给侧来件,医疗行业供给端存在六大缺口。其次,从需求侧来讲用户解决实际病痛是无法通过网络手段实现的,而是需要线下和医生交互实现,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医生短期内根本无法离开医院,这就会造成大医院大医生的头部效应。

寻找大健康生态的关键动作,一方面一定要补全供给侧六大缺口,谁建设谁就拥有足够的行业竞争壁垒,另一方面一定要找到新时代生态建设逻辑下的切口切进去,这个切口一定不是当下线上玩家的各种玩法。

我国基础医疗供给能力并不差,从互联网大健康生态角度讲,医治是医院的事情,关键是找到和医院之间、医生之间切实可行的利益分配方式,这个分配方式就是模式。

也就是说,核心动作有三:

1、找到符合时代发展逻辑的切口;

2、补全行业缺口;

3、成为大健康领域的基础设施。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换一批
延伸阅读

9月2日消息,不造车的华为或将催生出更大的独角兽公司,随着阿维塔和赛力斯的入局,华为引望愈发显得引人瞩目。

关键字: 阿维塔 塞力斯 华为

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县2024年8月30日 /美通社/ -- 数字化转型技术解决方案公司Trianz今天宣布,该公司与Amazon Web Services (AWS)签订了...

关键字: AWS AN BSP 数字化

伦敦2024年8月29日 /美通社/ -- 英国汽车技术公司SODA.Auto推出其旗舰产品SODA V,这是全球首款涵盖汽车工程师从创意到认证的所有需求的工具,可用于创建软件定义汽车。 SODA V工具的开发耗时1.5...

关键字: 汽车 人工智能 智能驱动 BSP

北京2024年8月28日 /美通社/ -- 越来越多用户希望企业业务能7×24不间断运行,同时企业却面临越来越多业务中断的风险,如企业系统复杂性的增加,频繁的功能更新和发布等。如何确保业务连续性,提升韧性,成...

关键字: 亚马逊 解密 控制平面 BSP

8月30日消息,据媒体报道,腾讯和网易近期正在缩减他们对日本游戏市场的投资。

关键字: 腾讯 编码器 CPU

8月28日消息,今天上午,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开幕式在贵阳举行,华为董事、质量流程IT总裁陶景文发表了演讲。

关键字: 华为 12nm EDA 半导体

8月28日消息,在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发表演讲称,数字世界的话语权最终是由生态的繁荣决定的。

关键字: 华为 12nm 手机 卫星通信

要点: 有效应对环境变化,经营业绩稳中有升 落实提质增效举措,毛利润率延续升势 战略布局成效显著,战新业务引领增长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高质量发展策略,塑强核心竞争优势...

关键字: 通信 BSP 电信运营商 数字经济

北京2024年8月27日 /美通社/ -- 8月21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联合牵头组建的NVI技术创新联盟在BIRTV2024超高清全产业链发展研讨会上宣布正式成立。 活动现场 NVI技术创新联...

关键字: VI 传输协议 音频 BSP

北京2024年8月27日 /美通社/ -- 在8月23日举办的2024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联合招商会上,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软通动力")与长三角投资(上海)有限...

关键字: BSP 信息技术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