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的下一战场:工地实名制开启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3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
为了更好的落实实名制管理工作,《办法》第十三条中明确提出, 建筑企业应配备实现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所必须的硬件设施设备,施工现场原则上实施封闭式管理,设立进出场门禁系统,采用人脸、指纹、虹膜等生物识别技术进行电子打卡;不具备封闭式管理条件的工程项目,应采用移动定位、电子围栏等技术实施考勤管理。相关电子考勤和图像、影像等电子档案保存期限不少于2年。
《办法》表示,工人实名信息采集主要录入的信息包括建筑工人和项目管理人员的身份证信息、文化程度、工种(专业)、技能(职称或岗位证书)等级和基本安全培训等信息;从业信息应包括工作岗位、劳动合同签订、考勤、工资支付和从业记录等信息;诚信信息应包括诚信评价、举报投诉、良好及不良行为记录等信息。
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三大益处:
可以看出,工人实名制制度主要有三大方面的考虑。
一是为了完善工地工人的实名考勤管理,用信息化系统替代人工算工时,做到客观公正,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方便建筑企业对工人的考勤管理,尤其对于大型的工程项目,一天上工人数成百上千人,不同的部门和岗位,启用联网考勤系统,可极大的优化考勤管理的效率。
其次,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借助于实名制管理平台,建立工资专户,实行银行代发工资制,遏制工资拖欠现象,这对于工人而言可以说是最大的利好政策。与此同时,还能显示农民工技能水平等信息,相当于为其制作电子简历,有助于流动频繁的农民工找到合适的工作,也方便用工单位可快速匹配工人的合适岗位,提供人力配置的效率。
最后,实名制不仅针对工人,进入施工现场的建设单位、承包单位、监理单位的项目管理人员也均在实名制的管理范畴之内,全员实名可进一步加强建筑工地工作人员的不良信息筛查,强化建筑工地安全生产监管。
工地实名制开启人脸识别的下一战场
工地实名制管理追溯起来,其实早在2014年上海建交委就有推行,鉴于技术水平和系统配套的程度,当时的实名制主要采取读取个人二代身份证和进退场登记的方式进行。并且读取工人身份证信息还需要由专人携带作业人员第二代身份证到施工企业或市、区(县)受理服务中心设置的读卡登记点,读取二代身份证,采集作业人员基本信息。无疑,这种方式仍然是较为初级的,但确实为国内建筑工地的实名制管理开启了序幕。
近几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管理信息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建设企业开始使用系统化的思维进行管理,工地实名制管理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大多数工地属于封闭式工地,陆续有越来越多的建筑工地在工地入口处架起了通道闸机,工人可通过刷二代身份证、门禁卡等方式完成进退场的身份认证流程。这种闸机+刷卡的方式目前在国内大部分工地仍较为普遍。这套系统的确极大的优化了工地的实名制管理,不过它仍然缺乏对人证合一的绝对绑定,尤其是对于身份证和芯片卡这类卡式介质,系统只认卡,但不能保证人和卡的统一,存在一定的隐患。
与此同时,伴随着人脸识别、指纹等生物识别技术在实名身份认证方面的应用,实名制技术手段和设施设备正逐渐完善。
工地入口的闸机通道换乘了人脸识别闸机,刷脸进工地成为很多建筑工地的日常作业,工人无需再携带其他证件,只要站在人脸识别考勤机前,通过系统认证便能快速放行。人脸识别实名认证系统的启用,便于管理方事后查证,杜绝了替代打卡、冒名顶替等行为,解决了建筑行业内常见的挂靠、转包、违法分包等行为。
在推行人脸识别系统进驻工地方面,这几年来我们也看到在一些建筑工程项目密集的省市,如安徽、四川、湖北、山东、广西等地都已经陆续开始在建筑工地使用人脸识别实名认证系统。人脸识别在工地领域的应用,不只局限于工人考勤这一场景,还包括关键设备(如电梯、大型机械设备塔吊、升降机等)的人员身份验证,从而做到对工人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实现了建筑工地的实名制管理朝实人制管理的进阶。
可以想象,当前《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试行)》开始在全国范围的大面积实施,势必将推进建筑工地实名管理的迅速普及和规范化。同时,伴随着智慧工地概念的深化,建筑工地有望成为人脸识别的下一“战场”,值得业内人脸识别相关企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