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机遇与难题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 2018年,我国机器人产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2019年,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制造业提质增效、换档升级的紧迫需求为机器人行业提供了全新动能。
■ 由于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生产成本、采购成本、管理成本等相对高昂,部分国内机器人企业以产品的“性价比”来打开市场,导致盈利空间缩减。
■ 随着我国一系列机器人政策的实施,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需求日益凸显,我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机器人产业是朝阳产业,前景光明;机器人产业也是新兴产业,需要呵护。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我国机器人产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据赛迪研究院统计,2018年前10个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1.8万套,同比增长8.7%。
走进2019年,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制造业提质增效、换档升级的紧迫需求为机器人行业提供了全新动能,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核心技术亟待提升、国际不稳定因素增加,成为我国机器人发展的主要阻力。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机器人的每一步发展都吸引着全世界的关注。“我们做机器人不单单是做产品,我们肩负着国家的使命。”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道出了许多业内人士的心声。目前,社会各界参与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热情很高,机器人产业在我国进入蓬勃发展期。业内人士认为,2019年我国机器人将延续近几年的发展态势。
随着《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需求日益凸显,我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度增长,产业规模保持快速增长。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家政、医疗、教育、公共安全等方面需求的持续旺盛,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
当前,我国机器人相关技术特别是附加值高产品技术的不断提升,多关节机器人产品性能将进一步得到完善。同时,企业自身不断积极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制造水平,国产多关节机器人销量将进一步提升。随着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工程、安全生产少(无)人化专项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和新的应用示范政策的不断落实,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展,预计搬运与上下料机器人销量继续保持第一位,具有加工功能的机器人将延续快速增长态势。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的原因在于我国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深入推动、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发挥作用、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及各级政府对机器人科技研发的持续支持。
另外,依托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中试孵化能力、应用示范能力及行业支撑服务能力等,我国会逐步形成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行业服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国家机器人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对于改善我国机器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差距尚存的问题意义重大。
核心技术成焦点问题
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基础研究无疑是积累的过程,需要凝聚多年心血,我国机器人研究较发达国家起步晚,核心技术的发展成为重中之重。
业内人士指出,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质量稳定性和批量生产能力有待全面提升,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局面还亟待突破。在精密减速机方面,目前以苏州绿的为代表的国产谐波减速机可实现进口替代,但RV减速机由于传动精度、扭转刚性等问题,依然未能摆脱依赖进口的局面;在伺服电机方面,目前国产伺服电机仅能满足部分中低端机器人的需求;在控制器方面,国产厂商已经解决有无问题,但在稳定性、响应速度、易用性等方面与国际主流品牌存在较大差距。
由于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生产成本、采购成本、管理成本等相对高昂,部分国内机器人企业以产品的“性价比”来打开市场,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导致盈利空间缩减。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向企业建议:“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不因为过于追求模式和增长速度而忽视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对发展中的暂时困难我们既要满怀信心,也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充足准备。”
核心技术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机器人产业人才紧缺,根据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0年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将达到300万;到2025年,人才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到450万。
2019年随着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国家机器人创高中心、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和其他部门在标准规范制定、检测认证实施等方面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机器人产业缺乏行业标准和认证规范的局面有望继续得到改善。依然需关注我国仅部分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对产品的部分性能做了出厂检验,但缺少相关标准及专业研究,检测仪器配套较差,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较低,测试项目尚不能满足产品质量控制的需要。
加强系统性顶层设计
基于我国机器人发展现状,针对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机器人未来发展的竞争力,赛迪智库从五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在资金、税收、产品销售补贴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提高国产工业机器人使用率。落实生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扩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以促进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研究制定行业应用指导政策。鼓励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参与机器人产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研发,突破重大标志性产品,加强对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技术和质量的攻关,提升高精度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的质量稳定性及批量生产能力。建设人工智能、感知、识别、驱动和控制等下一代技术研发平台,同时关注没有被现有机器人技术体系所纳入的如能源、大数据、安全和材料等领域的技术创新。
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依托中科院等知名研究机构,通过实施大型合作项目,联合企业培养,从研发、生产、维护到系统集成的多层次技术人才。以及运用职业培训、职业资格制度,通过实际项目锻炼来培育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
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按照《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部署,加快推进机器人产业政策落实,组织开展行业规范管理实施工作。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对符合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进行公告,引导各类鼓励政策向公告企业集聚。增加服务机器人制造相关统计口径,开展产值、收入、利润等方面的统计,为产业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国家级产业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从国家层面进行战略引导和统筹规划,加强企业的主体地位,优化资金配置方向。引导地方设立基于本地优势和政策特点的专项配套资金,促进机器人企业与地方政府、园区互动合作。
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深入发展,机器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从工具到伙伴,从协作到服务,机器人将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