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欲借其有屏智能音箱 再次掀起智能音箱新一场拉力赛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过去两年,几乎所有厂商就价格补贴激战正酣时,置身于“音箱大战”之外的腾讯,选择了旁观视角,判断并思考有关智能音箱这一命题的真伪。
“这款产品我们打造了小一年的时间,从立项到打磨的过程,不管是技术门槛还是对软硬结合体验的打磨为基础,对腾讯硬件产品团队是一次不小的考验和挑战”,腾讯智能平台产品副总裁李学朝对极客公园如是说。
作为 AI 语音智能在家庭场景下落地的产物,智能音箱在过去两年经历了浩荡的“百团大战”。无论是巨头还是创业公司都在把握“抢摊登陆”的机会,这使得智能音箱一时间成为行业和用户备受热议的焦点。而今,姗姗来迟的腾讯欲借其有屏智能音箱,再次掀起智能音箱新一场拉力赛。
12 月 18 日,腾讯叮当“智能视听屏”正式发布,这是腾讯首款自研硬件产品。众所周知,软件社交一直是腾讯的专长领域。对于首次推出自研智能硬件产品的腾讯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里程式跨越。
腾讯智能平台产品副总裁李学朝
语音交互的视觉润滑剂
虽然智能音箱逐渐被消费者关注和青睐,但李学朝和团队看到了无屏智能音箱在交互和内容体验上,均在的较多痛点。李学朝表示,这是腾讯叮当团队在产品立项前的思考逻辑。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自主研发和设计,这款搭载 8 英寸高清屏和腾讯叮当全栈 AI 解决方案的智能音箱得以问世。腾讯叮当“智能视听屏”整合了腾讯视频、QQ 音乐等腾讯系海量内容资源,为用户提供“能听、能看、能陪伴”的智能化服务。
过去两年,几乎所有厂商就价格补贴激战正酣时,置身于“音箱大战之外腾讯,选择了旁观视角,判断并思考有关智能音箱这一命题的真伪。
在早期用户调研时,腾讯叮当团队注意到,很多为乐尝鲜而购买智能音箱的用户,没有获得良好的产品体验,逐渐丧失了使用产品的兴致。尽管目前智能音箱 1 亿多的激活用户是不争的事实,但用户粘性和活跃度却不甚理想。”这实际是对资源的一种极度浪费”,李学朝直言。
从技术上和交互方式来讲,智能音箱正在从单一的语音交互向“语音+视觉”的多模态交互逐渐转变。有屏智能音箱突破了原有语音交互在功能和内容方面的展示局限,让智能设备具备了能听、能看的感官能力,将成为家庭场景下人机交互的必然趋势。
李学朝认为,初级的人工智能是让人机交互更加自然的辅助工具。在 AI 还无法 100% 准确理解语义的前提下,机器不知所云的回答令用户头疼。故此,无屏音箱的使用场景仅能满足音频点播的需求。特别是对于中老年用户而言,无屏智能音箱很容易让他们在交互过程中心生焦虑,面对机器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倘若智能音箱配备有一块大屏,就可以通过触屏近一步完成某些交互,让人机互动更加顺畅自然。
此外,假如在播放过程中,无屏音箱硬插入了一些广告,将正在播放的内容完全打断,一定会给用户造成极其糟糕的体验。而用户对视频广告的容忍度更高,因此有屏智能音箱可以在商业化方面较无屏智能设备有更多元的通路。
从目前腾讯叮当的定价策略看来,899 元的售价既没有顺从其他品牌的亏本买卖,也保持了相对亲民的价格。李学朝指出,通过智能硬件补贴的方式获取用户,确实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厂商的硬件成本和服务成本的叠加完全亏本,这种“烧钱模式”放在产业中必定不可持续。
叮当智能屏目前支持 200 多种技能和服务。为了广开销路,腾讯叮当也做出实惠让利,消费者可以享受第一批产品 699 元的尝鲜价。腾讯叮当希望借此观察产品给用户带来的价值,并根据后续反馈及时对内容和服务进行优化和增进。
面向 C 端,也面向产业
前不久刚刚宣布完成战略升级和组织架构调整的腾讯不再沉溺于消费互联网,转而向产业互联网张开怀抱。隶属于云智慧产业事业群的腾讯叮当团队,正是腾讯拥抱产业互联网的排头兵。
腾讯云叮当自 2017 年成立至今,合作伙伴的朋友圈包括优必选机器人、小鸟音响、海信电视、长虹电视等企业。通过双方间达成的战略合作,腾讯也从合作伙伴的囊中习得诸多软硬结合的实战经验,弥补了自身在硬件领域的先天短板。
李学朝表示,腾讯云叮当团队在贴近产业过程中的诉求,是通过技术来赋能行业,打造行业的数字化助手,并乐于同合作伙伴一起寻找更多产业内可落地的场景,把 AI 应用做好。
依托自身多项 AI 能力和众多优质内容和服务,腾讯云叮当了提供平台级的业务支持。先后为智能机器人、智能电视、智能音箱、智能穿戴、智能车联等行业提供应用型 AI 解决方案,落地应用的产品已经覆盖了大量用户。
另外,李学朝补充说,由于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差异较大,腾讯将继续深耕国内市场。毕竟在国内,腾讯有海量的内容、视频、音乐上的资源优势,在技术上,语音和中文的调校也相对顺手。
谈及如何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腾讯的答案是将技术和平台方案深度整合,把硬件产品集成到产业互联网的各个行业中,比如通过叮当智能视听屏打造的智慧酒店,可以利用它连接并控制房间内的多种设备。腾讯叮当也在探索旅游、教育等应用场景,与产业互联网发生化学反应,帮助更多行业实现智能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