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朝工业自动化这一方向稳步迈进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日,花旗银行称未来5年将减少10000名技术和运营人员,以机器人取而代之,减少人力投入的成本。当投行也加入“机器人取代人类”的行列,是否意味着无人能躲过这波浪潮?
德意志银行在旗下最新一期杂志中注意到,中国的劳动力现状或也将引领中国走上工业自动化的道路。
在德银眼中,劳动力萎缩是中国面临的最大长期挑战之一,2014年至2015年则是重要拐点。那段时期中,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达到顶峰。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中国赡养比率在2010年触底;尽管制造业工资在增长,但工人们仍旧逐渐远离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岗位。
德银指出,由于人力成本不断上涨,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鞋服市场份额大幅下滑。2010年,“中国制造”占美国服装鞋履市场的48%,这一数字现今已经跌至39%。与之相反的是,“越南制造”在同一时期内市场份额翻倍至16%。
为了解决人力成本问题,中国制造商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投资机械和设备,以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二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至资本密集型产业。
不过,这两种方法都需要在工业自动化上进行大力投资。而中国显然已经在朝这一方向稳步迈进。
中国2015年公布的制造强国路线图《中国制造2025》曾提到,
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支持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依托优势企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
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德银指出,毋庸置疑,中国工业自动化投资规模十分巨大,但实际效率尚需继续努力。目前,中国对工业机器人的使用仍处于早期阶段。中国机器人密度(以每万名制造业工人中工业机器人的数量来衡量)仅有68,略低于全球平均74的水平,与韩国(631)、德国(309)和日本(303)的差距更是巨大。
德银测算,2016年全球售出了30万个工业机器人,其中30%在中国售出。假设这一市场份额进一步增长到40%,中国需要超过10年时间才能将机器人密度提升到200的水平(旧机器人离岗、更换的情况没有计算在内),但这一数字仍远远落后于现今的日韩两国。
德银称,这一状况说明了两点:
1. 中国的工业自动化仍需多年时间努力;
2. 为了满足中国的需求,工业机器人以及其他先进制造设备相关市场不得不进一步扩张。
但德银也看到了中国工业自动化的巨大潜力。七年之前,自动化在中国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如今却有了很大进步。
富士康一直致力于开发和部署机器人作业,力图在2020年在中国工厂实现30%的自动化生产;中国家电制造巨头美的同样也在工厂中增加了机器人的使用,其武汉工厂拥有超过200个机器人后,工人数量减半,生产效率却提高了四分之一。
此外,德银还援引广州佛山政府对200家企业的调查显示,其中近半都已开始使用工业机器人,并将生产效率提高了10%到30%。
德银称,自动化能够避免中国经济增长在2020年之后大幅放缓,自动化的崛起最终也会延缓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