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对加密货币意味着什么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当我们开始展望2019年的时候,加密和区块链行业仍然在寻找一个确定其身份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空间可以最好地描述为变色龙,因为空间的各种性质和特点(例如共识机制、保持在链条上的数据,特别是去中心化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延展的,以便能够针对特定目的提供定制的产品。
这种灵活性对该行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证明有必要从主要利益攸关方那里获得初步的支持。考虑以下几点:
很难想象像银行这样高度监管的机构会信任比特币或以太坊这样的无许可系统来处理AML/KYC数据–至少目前不会。
第2层可伸缩技术(如闪电网络)为开放系统引入了一定程度的集中化,但为达到某些进程所需的吞吐量,这种折衷方案在很大程度上被接受。
然而,这种定制的特性也造成了对区块链技术的真实愿景和目的的混淆。2017年末到2018年初,这种模棱两可并不妨碍牛市的到来,但随后的下跌却让它成为2019年的焦点。
回答这个问题将大大有助于结束这个加密的冬天,并创造一个可持续的复苏期。
我们需要百分之百的去中心化吗?
比特币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是第一个能够运行的去中心化加密货币。网络从建立以来的十年里,从未被黑客入侵过。这并不是说它是没有遇到坎坷–,即网络的块大小之争和随后的分叉。然而,该模型有明显的缺陷–即可伸缩性、有限的效用、矿业军备竞赛和能源效率低下。在很大程度上,以太坊继续面临类似的挑战。此外,每个协议开发人员的分布式性质,再加上矿工的力量,为任何对网络进行重大升级的努力增加了很大的阻力。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一个纯粹分散的系统是否可取,或者在某种程度上集中化可能是理想的。换句话说,用户是否在寻找分散化的方法?或者,他们只是在寻找一个特定的工具,比如更好地控制他们的个人数据,能够把钱(以任何货币)寄给世界上的任何人,并且他们认为部分分散的系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更好手段。
这场辩论尤其重要,因为许多投资者和交易所经营者都在寻求向分散的交易所发展,这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尽管它们会引入更高的延迟、有限的交易对,或许交易费用也会更高。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考察去中心化本身的性质,这是一种运作模式,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状态。这两方面在用户心目中的权力平衡,对于预测将来加密的最佳集中程度将是至关重要的。
为何会这样呢?因为从历史上看,意识形态的亲和力一直是大众用户采用的一个薄弱的驱动因素。Geoffrey Moore在他的著作《跨越鸿沟》(Crossing the gap)中改编了Rogers贝尔曲线,将其作为预测主流采用给定技术的一个有用模型。他雄辩地指出,一方面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之间存在“鸿沟”,另一方面早期多数人、晚期多数人和落后者之间存在“鸿沟”。
根据Moore的说法,任何产品的初始客户群主要由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组成。这些团队看到了给定技术中压倒一切的潜力,并且愿意原谅有限的性能、缺陷软件或某些功能上的挑战。看看加密市场,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愿意接受失去对他们的私钥和加密资产的控制权的风险,或者他们的身份可能在一个“自我主权”的系统中被窃取,并被迫重新开始。
不幸的是,正如模型所描述的,鸿沟的重点是从早期采用者到早期多数者的飞跃。与最初的客户群不同,早期的多数群往往由务实者组成,他们关心的是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及其支持基础设施。这些用户将不太愿意原谅这些缺点,特别是如果他们的财务状况不佳的话。
这对加密意味着什么呢?从实用意义上说,这意味着用户想要如下的东西:
· 如果他们的身份被盗,有能力恢复他们的个人数据
· 反向处理错误发送的交易的方法
但更重要的是,如果遇到问题,他们希望有补救的方法或者能求助于人。
要跨越这个“鸿沟”,开发人员需要关注解决用户真正的挑战,避免对纯粹的去中心化过于武断。如果某种集中化能够帮助支付系统的吞吐量,能够帮助高度敏感的行业和流程的可信执行环境,或者能够促进受监管数据的传输,那么就应该继续支持它们。
此外,进一步澄清这一问题将带来好处,即更好地说明某些加密资产的使用情况(更好地确定其需求和核心属性)。这将有助于建立估值模型,帮助引入新的投资者,并有望(也是最重要的)推动用户采用基于区块链的程序和应用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