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扩容之争对价格波动的影响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比特币区块的容量大小决定了单个区块内同时可能被处理的交易数量。
众所周知,比特币中一个区块的容量只有1M,而一笔交易是250字节甚至更多,我们可以算一下:
比特币一个区块的容量是1M
1M=1024KB(千字节)=1048576字节
那么一个区块包含的交易总数为:1048576÷250≈ 4194.3(笔)
比特币中生成一个区块所需的确认时间为10分钟,10分钟=600秒
那么一个区块每秒能处理的交易数为 :4194.3÷600≈7(笔)
如果一个区块每秒只能处理7笔交易,要是交易数据再大点,可能连7笔都达不到。这样就会造成一个后果,比特币上的交易拥堵而缓慢。一笔交易发生后,前面还有好多交易在排队等待确认。这就造成了拥堵,之前的加密猫事件就是铁证。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末,比特币区块未确认验证的交易数量创纪录的超过了49万,约为3年前的600倍以上。交易处理时间进一步延长,用户如果希望自己的交易被更快处理,则需要付出更高的交易费用,高昂的交易费用已经超过使用Visa、PayPal的交易成本。
由此看来,比特币系统改革,势在必行。
扩容之争
关于比特币的扩容,其实很早之前,比特币的核心开发团队就已经在争议了,正因为关于扩容的矛盾激化,Gavin,Jeff等开发人员才离开Core开发团队,另起炉灶建立了Classic 、XT 、BU等开发团队。
在争论“如何扩容”这一期间,有一系列方案被摆上台面,包括各种链上扩容协议、用侧链或者闪电网络扩展比特币。
但是,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在比特币的世界中,开发者是立法部门,矿工是行政部门,用户是司法部门”,只有这三者达成共识,才可以做出某种改变。
2016年2月21日,来自比特币业界及开发社区的代表终于就扩容的问题首次达成共识,即“香港共识”。主要内容就是 隔离见证+硬分叉2M。但是香港共识遭到Core开发团队其他人的方对,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
随后,扩容方开始支持BU团队的方案,Bitcoin Unlimited (比特币无限版)的主张是:由51%的矿池投票决定区块的大小。
于是,比特币区块链在 2017 年 8 月 1 日经历了一次重大的硬分叉。本次分叉将比特币分成了两个分支:一个是主分支(BTC),另一个则是全新的、可行的二级分支,现在被称为比特币现金(BCH)。
分叉
分叉分为软分叉和硬分叉两种。简单来说就是兼容性的不同,软分叉是暂时的,硬分叉是永久的。
1)硬分叉
区块链发生永久性分歧,在新共识规则发布后,部分没有升级的节点无法验证已经升级的节点生产的区块,通常硬分叉就会发生。
硬分叉是指比特币的区块格式或共识发生改变时,未升级的节点拒绝验证已经升级的节点生产出的区块,不过已经升级的节点可以验证未升级节点生产出的区块,然后大家各自延续自己认为正确的链,所以分成两条链。
特点
没有向前兼容性,之前的版本将不可再用,需要强制升级;
在区块链层面会有分叉的两条链,一条旧链,一条分叉新链;
需要在某个时间点全部同意分叉升级,不同意的将会进入旧链;
2)软分叉
当共识规则发布后,没有升级的节点由于不了解新共识规则,就会产生不合法的区块,从而产生临时性分叉。
软分叉是指比特币交易的数据结构发生改变时,未升级节点可以验证已经升级的节点生产出的区块,而且已经升级的节点也可以验证未升级的节点生产出的区块。
特点
有较好的兼容性,之前版本的部分功能可用,可不升级;
在区块链层面没有分叉的链,只是组成链的区块有新区块和旧区块之分;
相当长的时间里,可允许不进行升级,继续使用原版本生成旧区块,与新区块并存;
硬分叉对价格的影响
我们在“币圈就像围城”一文中提到,比特币结构变化会引起价格波动。最明显的就是,BTC每次硬分叉时,都会影响币价。
在笔者看来,分叉之后比特币的价格是涨是跌,前景又会如何发展,由市场选择决定。纵观比特币历史上几次分叉事件,通常分叉后会先暴跌一场,然后经过时间的洗礼后渐渐回归理性。
币圈大佬江卓尔曾经说出过几个可能对价格造成影响的量,笔者将其列举在下面,供大家参考:
硬分叉可能导致双方的铁杆支持者,往对方链上砸币(例如比特币耶稣把所有币砸到Core链上),导致币价下跌。
硬分叉可能导致一些投资者卖币离场,进而影响价格。
硬分叉的长时间周期,将缓慢释放市场对硬分叉的恐慌。有可能利空出尽是利好,如果大区块币在分叉前取得明显优势,那由于解决了僵持之久的扩容危机,币价有可能上涨。
总结
无论是哪种扩容方案,比起单方面的主张,经过比特币社区各方博弈所形成的共识才符合比特币所传承的精神。比特币分叉彷佛是一个一旦开始就永远不落幕的会议,但这也正是去中心化的比特币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