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速配爱情不可行 人工智能没有配对爱情的权利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科幻小说《人形软件》里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
人们登录“人形软件”,AI通过自主学习,1:1复刻用户的外表、兴趣和生活方式,成为用户在网络世界的虚拟代理人。这位“AI替身”能够与另一名用户的“人形软件”在虚拟世界中聊天、喝咖啡、逛街……在确定二者的匹配度后,高匹配度的两人将在真实世界正式见面。
这下可好,各位单身男女们省了不少事儿,一键登录,AI就可以帮用户自动选择约会对象,并完成基本的聊天,从而使在线相亲匹配简单化,人民公园相亲角的那些大爷大妈总算可以休息了,
而且,这可不是小说作者一厢情愿的幻想,近日,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对约会的未来状况作出了预测——到2025年,基因匹配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可以预测单身男女之间的吸引力和相容性,从而进行匹配。
爱情,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似乎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科学相亲时代,劝你不要太期待
近几年,网络婚恋交友行业发展迅速。根据艾瑞监测报告显示,2018q2中国网络婚恋交友服务PC端覆盖人数依次为938万人、1018万人和886万人,而在移动端,用户日均有效使用时长持续增长,Q2各月分别为6720万分钟、6847万分钟和7058万分钟,环比增长依次为-0.2%、1.9%和3.1%,网络婚恋移动端用户粘性持续提高。
但是,在这过去的几年里,在线婚恋行业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网恋骗局、用户交友疲劳、信息滥用等,面对这些难题,AI配对应运而生。通过大数据,深度学习,AI能够不断挖掘人们的相亲需求,进而使得相亲流程更加高效化和清晰化,在配对后期,AI还能对这段关系进行更长期的关注,提供测试、咨询等功能,这都是人工难以顾及到的。
目前,市面上的有AI元素的“红娘“也不少见,包括我们熟知的探探、网易花田,以及世纪佳缘、百合婚恋等网站,智能相对论在梳理了这些产品的底层AI逻辑后,发现所谓的智能配对,还是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AI红娘”基于社交信息为爱情定性。如今,各种各样的社交网络平台涌现了巨量而丰富的情感信息,AI能够挖掘网络上的文本信息,通过深度学习对网络文本进行细粒度的情感分析,进而达到即时获取人在网络世界的情感特征,美国的AI约会平台Viola.AI便是如此。
但AI如何能审查得了感情上的“真心实意”抑或“虚情假意”呢?在具体的操作中,交往过的男/女友,社交上的“摇一摇”匹配附近好友,说不定就成为了给当事人的爱情定性的重要指标。同时,人们的恋爱动机也会被AI看穿,而在恋爱自由的时代,你可能还会因为“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受到算法的“歧视”。更敏感的是,食色性也。人性在男女关系上不一定经得起检验,检验工具却已就绪,我们做好它进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准备了吗?
如果能最大程度收集社交平台上的所有信息,可能就会很大程度上接近人的社交状态,但这些信息依旧有一个前提,即人们都处在虚拟世界中。在互联网上,个人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建立起来的身份是多重化和碎片化的。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社交平台上有83.2%的用户会有意识的呈现自己不同特征和性格。婚恋网上相亲的男女总会“奔现”,依赖人的社交信息来做条件匹配,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另一方面,基于人自身的生理特征尤其是脸部识别的配对,容易陷入社会原有生物本质主义,即深信一个人的本质特征根植于人的身体特征。在AI配对平台中,我们的身高、体重、相貌等等都是可供参考的信息,其中,我们的“脸”,成为了最基本的信息分析源。国内就有科技公司打出了“夫妻相”的噱头,利用人脸识别系统对用户进行匹配。
通过人脸,我们确实可以获得一些特征——今年,来自墨尔本大学的研究人员就设计了一种AI生物识别镜,可以根据人的脸部照片检测和显示其个性特征和外貌上的魅力,最多可以分析14项性格特征,包括性别、年龄、种族,以及魅力、性格古怪之处和情绪稳定度等。日前被刷屏的“AI测面相”,更是号称能测出人的运势吉凶。
人脸识别的信息之全面,让广大单身男女们放下了心,看来人脸识别比分析社交信息靠谱多了。然而,问题又来了——Three Day Rule网站曾做过一项调查,他们发现,调查对象们的前任可能属于不同种族或国籍,但他们的面部结构却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你爱上的,总是同一类长相的人。
然而,凡事总有万一,人类互动是一个非常丰富和复杂的事情,尤其感情属于感性信息,两人之间的相处更是一个妥协,退让的过程,面部特征绝不是唯一决定因素,我们可能爱上吴彦祖这类长相,却也可能爱上高晓松这一个特例。如果将匹配权交给AI,就会陷入择偶标准的“一元论”。
速配时代,不自由的爱情意志
难道就没有更好的方式来配对了吗?《黑镜》第四季中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办法——
在剧中的世界里,约会是一个高度规范化的过程,用户通过名叫Coach的语音助理和“系统”进行交互,使用者必须通过多段关系的试错,不断提高信息精确度,才能找到匹配率99.8%的对象。
通俗点来说,就是AI在短时间内模拟了上千个两人相处的故事,最后再计算出每个场景中的故事能走到Happy Ending的概率有多大。
然而,在这个社会里,所谓的Happy Ending可能只是某一个被大众广泛接受认可的完美爱情的标准,而爱情的模样千千万,忠贞的、隐秘的、生死相依的、转瞬即逝的,人们要按照哪一种来判断匹配是不是完美呢?爱情的真实性与含金量,在人工智能的管控下,成了一种被审查和规范的东西。
这种虚拟约会的想法并不只在科幻剧中出现,2017年,CondéNast娱乐公司与Facebook合作推出了以虚拟约会为主题的节目,即安排两个戴着HTC Vive头显的陌生人在VR中约会。然而,这个节目却因为其“在房间里自嗨”被广大观众吐槽。
那么,AI速配爱情究竟可不可行?
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这个时代里,爱情是必然的还是随机的?假如爱情的选择是必然的,这说明了人的意志是不自由的,而假如爱情的选择是随机的,那么AI配对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人的意志力是不可剥夺的。罗伊斯曾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志力通常是指我们全部的精神生活,而正是这种精神生活在引导着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只有拥有自由的爱情意志,人们才能自觉的确定自己的爱情目标,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苦难,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其中产生的决心正是造成“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于君绝” 这类爱情绝唱的巨大力量。
问AI,情为何物?
我们为什么会爱上一个人?我们脸红心跳的理由,究竟是各项条件的完美匹配还是没来由的感性直觉?
混沌理论的先行者们曾经提出了“混沌系统”的概念,即在一个确定性系统中,存在着貌似随机的不规则运动,其行为表现为不确定性、不可重复、不可预测。也就是说,一个复杂系统经过几次迭代之后,结果就难以固定。
后来,机器学习问世,科学家们可以利用机器学习来预测混沌系统中一定范围的未来趋势。然而,在《Chaos》的一篇论文中,马里兰大学团队曾表示,他们的计算机能成功地从数据中学习特征指数的值,但这个计算机为什么能处理混沌系统,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解释。其操作原理仅仅是计算机能自动调节数据对应的公式,直到这些公式符合系统的动态。
AI婚恋系统必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混沌系统,于是,这个系统面临的问题是,每个人是否只是一个符号化的“公式”,不断被系统调试,最终符合系统要求的样子。
正如《黑镜》中的主角所怀疑的那样,“你怎么知道对象是完美匹配的?或许系统做的,只是不断消磨我们的耐心和期望,让我们经历一段又一段恋情,时间是随机的,顺序也是随机的?每次你都变得更顺从,更千疮百孔,直到最终它给出一个终极对象,告诉你这就是你的真爱。到了那时候,因为你的受挫感很强烈,精疲力尽,你会直接接受,将就过日子,接着,你的余生都必须不停地告诉自己并没有将就。”
李开复曾经说过,唯独人类才能爱与被爱,爱使我们有别于人工智能,无论科幻电影如何描述,人工智能没有负责爱的能力。
同样的,人工智能也没有配对爱情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