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出ARM版MacBook?苹果还面临这些问题?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6 月 23 日,苹果即将召开第一次线上开发者大会活动——WWDC 2020。按照惯例,这是一个属于开发者的饕餮盛宴,人人都在期待新的 iOS 14,期待新的 macOS、iPadOS、watchOS、tvOS 等等。 但今年的 WWDC 上可能会有一些对硬件事关重大的变化措施。
就在最近,传出了苹果要转换平台的消息。准确点说,是苹果准备推出 ARM 版本的 MacBook 产品,而最近几年和在售的笔记本与桌面产品,苹果一直使用的是英特尔平台。
其实平台转换这事苹果并不是第一次干,早在十五年前苹果就经历过一次从 IBM 的 PowerPC 平台转换到英特尔平台。但今天和 2005 年不一样,当年苹果的平台转换需求是十分迫切的,因为 IBM 本身设计能力跟不上,PowerPC G5 的功耗和发热都很高,根本不适合笔记本电脑这样的移动平台。
根据知乎用户@蓬岸 Dr.Quest 在相关问题下的答案,我引用了一部分苹果从 PowerPC 转向英特尔几个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
2005 年 7 月 6 日,苹果宣布进行平台转换,并向部分开发者提供开发者转换工具(Developer Transition Kit),同期发布的 Xcode 2.1 支持生成通用二进制(universal binaries)格式的应用程序。
2006 年 1 月,苹果发布 15 寸 Macbook Pro 和英特尔处理器的 iMac。
2006 年 8 月,苹果发布英特尔处理器 Xserve,完成产品线的转换。QuarkXPress 7.0 以通用二进制形式发布。
2007 年 10 月,Mac OS X 10.5 发布。这是最后一代可以安装在 PowerPC 处理器上的 Mac OS X。同期发布的 Xcode 3.0 增强了对 64 位处理器的支持
2009 年 8 月,Mac OS X 10.6 发布。10.6 以及更新版本的 Mac OS X 无法安装在 PowerPC 处理器的苹果电脑上,但仍然提供 Rosetta 转译器使用户可以继续使用为 PowerPC 处理器编译的软件。
2011 年 3 月,Xcode 4.0 放弃了对 PowerPC 处理器的支持。
2013 年 8 月,苹果结束对 PowerMac G5 的支持。
苹果当时能够转换成功有很多现实原因,比如当时体量比现在更加小众,英特尔在移动处理器方面足够强势等等。而如今 iPhone 的爆红和苹果生态粘性的逐渐加大,在 Mac 平台上促生了大量的 iOS 开发者。
移动平台的壮大成熟,也反哺了桌面平台,现在很多开发者都是先从 iOS 起步,之后再转向 OS X(macOS)开发,从软件生态上就能看出来,先有的 iOS 版之后才有的 Mac 版的情况并不少见。
而在 iOS 时代之前,Mac 的生态其实处于比较小众的状态,甚至说难听点就是蛮荒时代,和今天完全无法相提并论,自然也是没有历史包袱。
根据 IDC 的统计,2005 年苹果电脑的出货量为 217 万台,而在 2019 年这个数字达到了 1768 万台。这其中固然有笔记本电脑市场整个市场的扩大,但 Mac 的市份额仍然提升到了之前的两倍。
而从绝对数量上说,如今使用 Mac 电脑的人数,可能是十几年前的十倍。今天苹果是这个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要撬动这个庞然大物的生态,即便是苹果自己来做也着实不容易。
从英特尔切换到 ARM,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可能是整个软件生态的颠覆。
如果把这些眼花缭乱的软件追根溯源,我们可以回到处理器和软件运行最原始的一种关系——指令集。
简单说,指令集就是处理器运行的‘指导思想’,是一套让处理器能理解程序的行为规范。如果‘指导思想’不同,那肯定就没有互相理解的基础,而基于这一整套架构开发出来的下游软件就像由此衍生的各国文化,但亚洲不懂非洲的文化,非洲也不懂南美的文化。
如今的 macOS 其软件生态构建在多年来使用的英特尔处理器上,而英特尔使用的是 X86 架构,现在整个 macOS 软件生态都迁移到了 64 位,也可以说是 X86-64 或者 X64 架构。
像 iPhone 等移动产品使用的芯片则用的是 ARM 的 ARMv8 指令集,你别看现在苹果已经使用自研的架构多年,但在指令集部分依然是基于 ARMv8 的,不过传闻说苹果也准备对指令集这部分动手了。
也就是说,桌面设备和移动设备在指令集的层面就是不一样的,所以换到 ARM 平台后,软件是并不能通用的。
面对 AMD 的穷追猛赶,英特尔确实在制程上遇到了一些困难,导致新的工艺节点一直在延后,但在这几年中并非只是放羊摸鱼而没有技术积累,新品 Tiger Lake(Willow Cove 架构)性能提升明显,终于牙膏管挤出了一截。
而从英特尔转向 ARM 也非朝夕之功,显然还有好几年的路要走,甚至可能要付出移山挖河般的时间和财力才能逐渐追上,而那个时候,可能已经是 2025 年甚至更久之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