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来临 电视也需要沉淀下技术进行改革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对于大部分国内的年轻人来说,电视恐怕已经是生活中存在感很低的一种设备了。
一方面确实是工作安排太多,真正能坐下来长时间在电池这块大屏幕面前的时间变少了,另一方面是移动设备的普及,其实拉近了视频内容和人们之间的距离,当大部分我们想要看的内容都能在线上获取,且触手可得,那么通过遥控器在电视上找内容就显得不够方便了,即使很早之前就有了智能电视的概念。
但智能电视的概念,其实从诞生之初就挺鸡肋的,给电视安上一个智能系统,连上网,能通过遥控器遥控内容就叫智能电视了?这样的体验,除了大屏观看效果会更爽,甚至还不如拿个 iPad 操作快。再加上各家智能电视所支持的网络服务都不太一样,所以在电视上还有个兼容性问题。另一方面,电视对于大部分中国消费者来说虽然现在都没手机贵了,但仍然是个“大件儿”不常更换,用个一两年下来,所谓的“智能系统”硬件跟不上了,整个体验就更卡了。
那电视需要智能吗?其实还是需要的,只不过需要换个思路。
电视作为一块大屏幕,想要重拾人的使用粘性,其实还是要变种思路,不仅仅是把智能电视当手机去做。
电视的优势在于屏幕大,观看体验好,但对比手机这类移动设备的缺点在于与人还是距离比较远,即使用了遥控器,操控智能系统的体验还是不如在触屏上面直接高效。且如果只能是单纯从网络点播内容,那么电视的意义也仅仅局限在一块大屏幕上了。
该怎么去激活电视的体验,其实用已有的智能技术就能解决,就是给电视引入语音助手和图像识别功能,就可以一定程度提升电视的使用效率。
这个思路其实有点像罗永浩打造的 “TNT 工作站”,如果说现在的语音技术去解决办公问题还是差点意思的话,用在电视上还是绰绰有余了,甚至可以取代遥控器。
但要注意的是,这其实并不是简单的让电视能够识别语音就行,这其实涉及到非常复杂的技术细节。比如如何一直待命,且能让电视在播放内容的过程中,分别开无用内容,接收到用户的语音指令,如何理解用户的自然语言,并且做出相应的操作,这些其实都比智能音箱更难做。但如果电视能把这种接收和理解语义的基础工作做到足够好了,用电视去替代智能音箱,绝对是个前景光明的未来方向。
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图像识别技术。其实去年小米电视展示过在电影中截屏,让电视识别图像内容并展示一些特定内容的技术,但是还是内容比较受限,今年的 CES Asia 上面,海信作为世界杯的赞助商,展示了专门为世界杯打造的智能电视系统,其实给出了一个非常良好的体验展示:
用户按下遥控器上面的一个键,在 0.1 秒内,运动员比赛的高清画面就会在后台被精准截图、识别,球员的详细信息、同款服装和设备都会被同步显示推荐给用户。
目前这个技术已经覆盖了 2018 俄罗斯世界杯参赛球队的近900名球员,且准确率在 99% 左右。
这依然是个非常难实现的技术,需要提前大量的数据录入和算法校对,但其实展示出了所谓的“真·智能电视”的发展趋势,变成手机并不是真的智能,真的智能,是用数据和算法,让电视这种硬件,真的懂用户的需求。
还有一个方向就是针对内容的画面优化,海信展示出来的也挺黑科技的,就是当电视识别出在看体育内容的时候,会自动对画面亮度进行自动优化,图像通过对球场红、绿、蓝等高频色彩进行智能识别增强,再现球场的色彩细节,并通过对足球运动轨迹的提取和优化,保证每一个进球路线都能被看清。我倒是觉得这个功能在足球比赛没什么用,网球比赛会很实用。
也不是说海信这几个功能就是真的智能的,但其实也算是给电视这种看上去已经在中国年轻群体中“凉了”的设备续了命,而事实上,似乎中国整体的电视市场还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
归根结底,其实并不是年轻人不喜欢电视了,而是电视能带给年轻人的体验不行了。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技术这两个人工智能风口上面的大热点,似乎已经单独在智能音箱和自动驾驶上面带起了一波热潮,也是时候沉淀下技术,改变下这些真的每天陪伴人生活的设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