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进程不断加快未来机器人是否应该征税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随着机器人应用的逐渐深入,“机器换人”进程的不断加快,失业问题开始摆在各国面前,为了应对机器人发展带来的此项危机,机器人征税开始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200多年前,英国工业机械化的发展爆发了著名的“卢德运动”,由于工业机器的大肆横行,严重威胁到工人的工资和生存,使得无数工人将机器视为敌人,开始大规模的摧毁机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技术的进步给予反对。
200多年后,当人们逐渐在工业机械化的洪流中寻得自我,工业自动化的浪潮却又开始袭来,机器人的广泛应用、高效换人,再一次让工人们感受到了失业的威胁。不过如今,经历过“卢德运动”哲学思索之后的人们,已经不会再盲目的阻挡技术发展,而是换了另外一种更加现代化的方式争取权益,那就是税收。
近年来,在各国政府的规划和引导之下,机器换人的进程开始不断加快,大规模的自动化取代大部分劳动力虽然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升级,有效推动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但却也带来严重的失业问题。针对该现象,不少人提出可以采用机器人征税的方式,来保障人类的工作和生存权益。
其中,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就曾在2017年表达过对机器人征税的观点,虽然当时遭到无数人的反对,但今年他再度就此发声,重申对机器人征税的可行性。
比尔盖茨认为,当前实行的税收分为两种:资本征税和劳动力征税,机器人说到底是一种资本品,就理应按资本方面的规定进行征税。此外,由于机器人对劳动力进行了替代,缩减了劳动力征税,那么该部分的税收损失也应该从资本征税那边弥补回来。
而在国内,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也呼吁进行机器人征税,他认为通过向机器人征税可以带来两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方面缩减机器人和劳动力在用工成本上的差距,稍稍减缓人们失业的危机;另一方面凭借机器人征税所得,能够用于失业人员的再培训或基本生活维持。
基于上述的一些观点,从2017年开始,欧盟、韩国等国家已经开始从法律层面上,对机器人征税做出改变。其中,韩国在十七年来最高失业率面前,选择了同意对机器人征税,其现行税法在2017年年底失效之后,便开始了“机器人税”的引入工作,俨然要成为世界上首个对机器人征税的国家。
而欧盟的机器人征税计划,则没有在议会投票中获得通过,尽管他们同样面对高失业率的困扰,但依然选择不对机器人进行征税。支撑他们做出如此决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机器人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仍需要政府和行业企业给予支持,其发展的量还没有起来,不应该制定税收政策给予打压。况且机器换人的确带来了经济的增长,出于国民经济持续上升考虑也不应过早考虑征税事宜。
其次,机器换人如今已经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各国要做的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而不是对其征税进行阻碍,与其制定税收政策,不如考虑失业人员的安顿和再就业问题。机器人同样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应当将关注重点转移到这方面来。
最后,从税务管理角度来看,机器人也没有达到需要征税的要求。第一,机器人无法征收所得税,因为它们不赚取收入;第二,机器人无法征收销售税,因为它们不购买物品;第三,机器人无法征收财产税,因为它们不拥有任何财产。因此,真的想要给机器人征税,也只能从其生产的产品或服务,以及使用者所赚取的利润中给予征收。
不管怎么说,上述正反两方针对机器人征税的观点都各有道理,对于是否应该给机器人征税,从我国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征收或许更为合适。因为说到底,机器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是更为巨大,而失业问题也并非完全无法弥补,只要抓好教育和培训,就能对该问题进行解决。也就是说,“机器换人”所带来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教育问题,无需上升到政策税收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