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未过 致命杀人蜂又来?这届美国人民太难了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一个成年人受5只虎头蜂攻击就可能引发肾衰竭,危及生命安全;一个养殖蜂箱(约3~4万只蜜蜂)被5只虎头蜂攻击,就可能全军覆灭。
引发此次危机的“杀人蜂”:亚洲大黄蜂
这一次,美国人民真的水深火热。新冠疫情蔓延,种族冲突升级,五月初又曝出“杀人大黄蜂”首次出现,侵袭北美多地,造成了多起人员伤亡案例。
据当地农业当局公告,这是一种来自亚洲的蜂种,此前从未在美洲大陆出现过。
祸患接二连三,不得不说,这届美国人实在是太难了。
美洲史上的“杀人蜂”危机
“杀人蜂”对美洲人民来说其实并不陌生。上一次的祸源来自非洲。
上个世纪60年代,南美洲的巴西为了充分开发当地种类众多的植物作为蜜源,试图引进非洲蜂种和本土蜂杂交,以培育一种适应性更强的蜂种 ,来扩张本国蜜蜂养殖业。
不曾想,已适应非洲狂野生态的非洲蜂脾气很大,并且杂交后保留了其强势基因,加上繁衍周期短,对恶劣气候和环境适应能力极强,一时间把先前养殖的西方蜂群杀入绝境。
这还不够,由于茂盛的热带植被支撑起巨大的种群数量,非洲蜂群不时闯入人类的生活空间。生性狂暴的它们,一旦被人类行为激怒,往往倾巢出动,虽然一只蜜蜂的毒性不大,但是一旦攻击人就成百上千,致死率颇高。
此后,非洲杀人蜂以不可阻挡的态势向北挺进。80年代初突破巴拿马进入墨西哥,几乎粉碎了这个原本世界第二的蜂蜜产业。90年代又继续向北进发,并最终到达美国。
一时间,美国人被频发的蜂害扰得措手不及。蜂群攻击造成的人类伤亡惨剧经过艺术加工,被搬上荧幕,支配了几代人对杀人蜂的恐怖回忆。
一些“杀人蜂”电影
这一次引起高度重视的“杀人蜂”,被确认是一种来自亚洲的胡蜂,学名大虎头蜂(又称亚洲大黄蜂),是全世界体型最大的蜂种。
其个头在1.5英寸到2英寸之间(3.8~5.1厘米),头部呈橙黄色,腹部有黑色条纹,是亚洲地区最危险的昆虫之一,已有相当多伤人的案例。
它的尾刺可以穿透防护服刺伤养蜂人,凶猛集体攻击可将受害者置于与毒蛇相同剂量的毒液中,号称毒性最强的昆虫之—;,多次刺伤会致人死亡,因此获得杀人蜂称号。仅在日本,今年就有50人因其丧命。
经华盛顿州农业部(WSDA)核实,这种虎头蜂于2019年12月在美国华盛顿州被首次发现。当时,一名养蜂人发现自己养殖的蜜蜂大批死亡,成千上万的蜜蜂头和身体被撕裂。完全想象不出来是什么东西干的,他说。
而在此之前,大虎头蜂的踪迹仅限于西北太平洋地区。
目前还不确定这些凶手是如何到达北美的,但越来越频繁的国际农产品贸易,无疑给这些可怕生物提供了极好的“专车服务”。有专家称,它们很可能是搭乘飞机或货船入侵美国。
美洲两次“杀人蜂”的迁徙路线,第一次来自非洲(左),第二次来自亚洲(右)
如今美国恰逢疫情大爆发,正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科学家正尽力对其进行全面捕杀,以防袭蜜蜂、袭人事件发生。
专家表示,2年内不消灭,以后可能就消灭不了了。
吃肉的凶残蜂族
又是杀人,又是袭击小蜜蜂,我们很难想象,凶残的虎头蜂原本和蜜蜂有着共同的祖先。不过,这位祖先也不是善茬,而是一种残暴的细腰胡峰。
所以,如果一定要说,可怜的蜜蜂才是异类。
一亿多年前,由于地质变动导致水陆升沉,使得一部分细腰胡峰舍弃了肉食习性,演化出采集花粉的素食习性,长出了便于采集花粉的携粉足。
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进化选择,让蜜蜂成为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的昆虫之一。
与此同时,进化树上的其他“表亲”,依旧顽守着暴脾气、急性子以及吃生肉的原始本性,成了当前蜂家族图谱上残暴的胡蜂科。
它们不仅吃蜜蜂,也吃其他肉食。
攻击起同宗的蜜蜂来,毫不留情。当胡蜂集体出动时,几小时内就可消灭一个蜂箱(约3~4万只蜜蜂),将里面的蜜蜂“斩首”,然后带着蜜蜂胸部飞走,去喂养自己的后代、培养女王。
胡蜂家族中的“绝顶杀手”虎头蜂(背后为作案现场)。它们会使用尖尖的上颌撕裂蜜蜂,并且猎杀十分积极,每分钟最快可咬下40只蜜蜂头部,单单几只大虎头蜂同时进攻一个蜂巢,即可造成惨重伤亡。|作者整理
吃掉一整条蛇,也不过几天时间。
蜂蛇大战,一大群胡峰几天就可以吃完一整条蛇
而且,在物竞天择之下,这一凶暴的蜂科已然分出了5000多个亚种,常见的有虎头蜂、马蜂等,都是有名的狠角色。中国境内已查明的胡蜂也有200多种,如黄腰胡蜂、金环胡蜂、黑盾胡蜂、陆马蜂等。
这次的主角就是虎头蜂。和蜜蜂一样,虎头蜂也有蜂类的看家武器“蛰针”,在对付较大目标时使用。
但和蜜蜂的倒钩蛰针一端连着内脏、一次攻击后内脏就会被扯出而死的的“克制”不同,虎头蜂的蛰针是更像是身体长出的匕首,可以连续攻击又不危及自己生命。
而且这还是一把有毒的“匕首”。其一端通过导管接入毒囊,毒囊连接酸腺,可分泌酸性液体;而另一端连接着碱腺,一旦蛰针刺入目标体内,酸碱液就同时释放,致毒性发作。
一般成年人受5只虎头蜂攻击就可能引发肾衰竭,威胁生命安全。
蜜蜂的蛰针(上)和虎头峰的蛰针(下)
更可怕的是,作为高度社会化的生物,虎头蜂在攻击时会源源不断向空气中释放信息素,呼唤附近的伙伴“加入攻击”。一旦其攻击开始,如果没有及时控住,被蛰的次数就会呈指数上升。
一旦累积被蛰几百次,攻击对象距离死亡就只有一步之遥,是名副其实的“杀人”。
这样暴戾的人间杀手,无怪乎美国人恐惧了。
借力使力,凶手变帮手
虎头蜂不仅支配了我们对野外蜂群的恐惧,也易对蜜蜂养殖业造成了毁灭性威胁。但是不是说,它们就是“自然害虫”呢?
昆虫学家并不愿意就这样给它们贴上标签。
身为昆虫界的“平头哥”,虎头蜂“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昂扬斗志,激起了科研人员的兴趣。
作为一种肉食性昆虫,虎头蜂食性非常广,能吃很多农业害虫,躯干在很多地方还可入食入药。如果能有效降低其攻击性,将有望转化为我们生态防治的有力帮手,具备极大开发潜力。
借力使力,与蜂共舞,在未来并非没有可能。
在一只蝙蝠就让人类滑入岔道的2020年,不少人惊觉:山林间不起眼的生物亦能塑造我们的生活。而眼下的这只“杀人蜂”,亦可能变成雪上加霜的公共危机。
在多重夹击之下,我们不禁沉思:人类到底是自然的主人,还是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呢?为什么自然界给人类留了那么多可怕的生物?
或许,什么“杀人蜂”,什么“食人鱼”,其实都和我们一样,都是自然的子女,物竞天择,原本就没有理由偏袒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