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技术背后的产业链解析,VR产业现状如何?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VR技术也就是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计算机仿真系统,通过对三维世界的模拟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交互系统。
上一次VR设备在CES大受关注还是在2016年,姑且算作VR元年吧。从2016年到2018年,不过两年的时间,VR产业似乎并没有朝着明朗的方向发展,反而“日渐式微”。
VR发展史
虽然,2016才是VR爆发年,我们也称之为VR元年;但是,要说VR,也就是虚拟现实的源头,或许可以追溯到1960年——MOrton Heilig提交VR设备的专利申请文件。
解构VR产业链
我们先来看一下VR技术最基础的层面,想要让人真的进入一个“虚拟的现实”,必然是要模拟人类的五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真的达到了这个级别,那我们毫无疑问就处在了Matrix来临的前夜。然而目前的VR技术只能模拟视觉和听觉,其他三种感觉都是无法处理的。
VR设备通过互联网将知觉管理系统和虚拟场景系统结合在一起。
整个产业链包括硬件、软件、应用和服务。其中,硬件包括上游的零部件和中游的设备,零部件主要包括传感器、光学设备、芯片和显示屏;设备分为两部分,输出设备和交互设备。输出设备,即显示端,包括头盔类、眼镜类和一体机;交互设备,即捕捉反馈,包括动作捕捉、手势识别、声音感知等。软件主要指信息处理系统,即运算处理,主要包括采集合成、渲染呈现和物理反馈。应用即内容,开发不同的应用场景,制作多样化的内容,不断支撑VR九大应用,其中,企业级应用包括房地产、工程、零售、教育、医疗和军事;消费级应用包括游戏、直播和视频。服务,即分发运营,包括平台分发、内容运营和销售渠道等。
中国VR产业现状——产业遇冷
要说VR概念最火的一年,无疑就是2016年。VR成为投资的热点,大量资本和技术公司进入该领域。不过,这些公司大都以硬件居多。据报道,2016年二季度之后,包括HTC、三星、索尼等公司VR产品相继在中国市场出货,许多大公司如小米、华为等也宣布进入VR市场,但大都集中在VR硬件领域,这让本已有大量本土公司布局的VR硬件市场空间变窄,甚至部分创业公司还没有出货就已经倒闭。在此形势下,对资本来说贸然进入硬件创业市场风险过高,很多资本开始对VR产业敬而远之。
然而,即便是大量VR公司布局硬件领域,在硬件方面却依然没有很好的突破,包括眩晕、光场等问题均没有很好解决。
VR市场
从2015到2016年,VR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增长率达到331.6%。2016年以后,增长速度下滑颇为明显,但整个产业依然是呈增长态势。预计到2020年,市场进入相对成熟期,规模将达到918.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5.3%。
之前,中国工业与信息化电子信息司下属信通院发布了《2017 中国虚拟(增强)现实产业白皮书》,对VR 产业的发展划分了五个阶段:
0 阶段(2016 年前):VR产业尚未成熟,无沉浸体验;
1 阶段(2016-2017):VR产业初步商业化,提供初级沉浸体验;
2 阶段(2018-2019): 产业进一步发展,可以提供部分沉浸体验;
3 阶段(2020-2022):部分关键硬件性能、内容质量取得较大提升,可以提供深度沉浸体验;
4 阶段(2023-2027):VR 产业进入成熟期,可以提供完全沉浸体验。
可以看出,根据划分,中国VR产业目前处于第二阶段,并努力向第三阶段跨越。所以,虽然目前我国VR产业遇冷,但并不是说这个产业就没有前景,没有未来。只是爆发时,大量资本疯狂涌入,整个产业处于混沌而浮躁阶段。行业里有太多的伪需求和伪市场,真正理解VR技术的人会发现有一些现在炒得火热的VR应用根本上属于伪需求和伪市场——在这里我打一个比方:有很多目前的VR公司做的事情,相当于想要骑着自行车上月球。
当市场趋于冷静,沿着摩尔定律描述的发展规律,传感器、微处理器、存储器等虚拟现实的关键部件性能将快速提升,包括Google、微软、索尼等在内的科技龙头企业也在不断增加技术研发投入,未来VR技术的提升趋势是不容置疑的。‘’
没有什么事情是能够一蹴而就的,行业发展成熟也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正如很多分析师及从业者所相信的,VR是有前途的技术。经过这一段时间,很多的VR团队也都慢慢的明白了技术和产品应有的形态和极限,出现真正有意义和深度的VR产品和内容,也就预示着行业稳定发展。这些,都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