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发展史回顾,智能汽车该如何走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智能网联电动车是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更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对建设和谐汽车社会、满足人民出行的需要具有重大的意义。
“时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汽车产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之际,回顾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程与展望其未来趋势,更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曾表示。
回顾新能源车发展史,我国领先一步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总体来看产业发展已经从培育期进入增长期,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体系不断完备。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超40项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措施,涵盖了研发、生产、推广、监管等各个方面,构建了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组织推进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国建立了全球范围最为完备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支持体系。
二是我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全球领先。2009—2015年,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50万辆,2016年生产了51.7万辆,2017年生产了79.4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已占到当年汽车总产量的2.7%,近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近130%,连续3年的产销量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市场保有量的50%以上。今年1—8月,新能源汽车的产销分别完成了60.7万辆和60.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5.4%和88%,保持了良好的势头。
三是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乘用车的主流车型续驶里程已经达到300公里以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领先企业的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了250瓦时/公斤,价格是1.2元/瓦时,较2012年分别提高了2倍,下降了70%。
四是产业链内的企业实力明显增强。骨干整车企业都已建立完善的新能源汽车正向开发体系,新能源汽车整车、动力电池骨干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达到了8%以上,高于行业的世界平均水平。2017年,比亚迪、吉利、北汽、上汽等企业进入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前十。
五是相关的配套环境与设施日益优化。充电网络的建设稳步推进,公共场所、居民小区、单位内部、高速公路等主要的场所覆盖率大幅提高,截止今年7月,全国共建成公共桩27.5万个,同比增长52%,新用户私人桩安装率接近80%,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在全国推广使用。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溢出效应更加明显,吸引资本、人才、技术加速积聚,带动了投资、就业、税收和出口,孕育着潜力巨大的新动能。
据有关机构的统计,2017年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投资超过七千亿元,占汽车产业总投资额的50%以上,今年将会更高。
在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基础还不牢固,动力电池综合性能仍需提升,从资源开发到回收利用等全产业链的发展还不够平衡,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仍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爬坡过坎的阶段。当下,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加快推进,解决问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对此,罗俊杰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好双积分工作的实施工作。今年的积分交易工作已经接近尾声,目前来看行业基本按照有关规定完成了积分抵偿的工作,我们也将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明确下一阶段积分管理的制度,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和技术指标等内容,争取尽早发布,为行业企业提供稳定的发展预期。
二是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我们将会同有关行业部门深化供给侧行业改革,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建立配套建设,加强新能源汽车保险、租赁、维修保养、二手车交易到服务体系的建设。
三是加快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我们将围绕打通产业链关键环节,完善标准与管理体系,选取政府有积极性、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推广应用试点示范。
四是加强新能源汽车的监管。大家从相关媒体的报道中也了解到新能源汽车出现过一些安全事故,我们认为造成这些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新能源汽车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仅从车辆本身的原因来看,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尤其是动力电池等安全的认识仍在不断的深化,前期小部分产品的验证还不够充分,这些都是产业成长中的问题。从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情况来看也存在同样的情况。
对于汽车安全性问题,罗俊杰表示,“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监管,把好产业发展的安全观。”具体来看,目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要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专项排查,发挥新能源汽车监控平台的作用,完善安全预警机制,确保安全隐患及时消除,保障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运行。
二是要健全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规范体系,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健全充电设施的安全标准,完善充电设施的建设、运营、维护等环节的技术和操作规范。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保险、消防救援、年检、产品召回等制度,督促生产企业提高售后服务的保障能力建设,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运行水平。
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走好下一步
2018年,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信息通信等技术及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汽车与电子、通信、互联网等领域加快融合,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加速的阶段。
我国具有产业基础、信息技术、体制机制、市场空间等方面的优势,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罗俊杰强调,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贯彻落实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的有关要求,加强部门间和产业间的协同融合,务实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首先,工信部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成立了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车联网产业发展专项委员会,统筹推进产业的发展。我们出台了“5G推进工作行动方案”“车联网创新发展工作方案”,同时公布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联合发改委、科技部发布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其次,推动协同创新,我们推进组建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建设,搭建上下游及行业间协同创新的平台,积极发挥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的协调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研发、标准、测试等方面的公共服务。
此外,完善标准法规,制定发布了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成立全国汽标委智能网联汽车分标委,加快国内重点标准制修订,全面参与国际标准法规的制定与协调,我们会同公安部、交通部联合出台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组织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测试的规程试行稿。
最后,在测试示范方面,我们支持浙江、上海、北京和河北、重庆等地区建设测试示范区。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持续加速,在关键技术研发应用、产业链布局、测试示范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部分L2级车型实现量产,L3、L4级车型正在研发测试。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虽然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目前仍存在基础核心技术创新不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相对滞后,信息安全监管机制缺失等一些问题,急需国家层面加强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对此,罗俊杰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车联网产业发展专项委员会的作用,加强统筹协调,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技术协同攻关,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我们要加强对共性基础、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联合推进新型架构设计、传感器融合、车载计算平台的开发,加快5G通信技术在汽车上的测试和应用,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完善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我们要积极推动适用于智能网联汽车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研究促进产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支持措施,加快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道路智能化改造,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挑战。
三是强化信息安全,为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要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全生命周期信息安全、防护设施,构建包含预测、防护、检测、响应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制定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标准,研究汽车信息安全管理的措施,保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四是深化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标准法规的制定。要利用好现有的政府间、企业间的合作机制,加强在智能网联汽车政策、技术、标准法规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WP29、ISO等国际组织的框架下,特别是要借助新成立的WP29自动驾驶车辆工作组,不断加强自动驾驶技术、测试验证、信息安全等标准法规的制定与协调,奠定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