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应用与资产管理业务中,可有效降低信用成本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信用成本
去中心化、防篡改的分布式账本技术特别适用于紧耦合机构间的信用问题。随着区块链技术中公私钥机制和共识机制的发展,这项技术在降低摩擦成本、去信用化等方面已经到了实质性应用阶段。
资产结算与清算是区块链技术的主要发力点
中心化的验证机制通常有较高的维护成本并且依赖于中心信用发布机构。涉及多方交互的信用场景,区块链技术独特的单链数据结构和加密特性,根本上保障了上链数据的可靠性与不可纂改性。
区块链技术储备成熟,资产管理业务改造落地可行
招商银行已经落地多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业务,在隐私保护,数据安全,智能合约的版本控制等技术细节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与解决方案。在资产管理业务使用区块链技术,切换成本与风险可行。
互信即是收益,共享才能远行
基于不同机构的区块链架构可以解决数据规范性流通的问题,对于待监控数据可以自动执行相关的智能合约,对于事中和事后风险控制优势明显,带动研究与投资。
金融科技中的区块链技术
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从数据的结构化,到数据的组织、整理再到数据的抽象与描述,都取得巨大进步并相继发展出独立的领域。围绕着数据,人们建立与发展出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数据处理方式,以大数据技术为网络的数据组织方式,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据增信技术。上述三大技术解决方案可以构成一个基于高质量数据的辅助决策系统,帮助我们进行高效的分析决策。作为价值数据库的技术基石,区块链技术是未来整个数据分析链条中最重要的环节。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去中心化的可信账本功能,利用算法解决了传统中心式记账所不能解决的多方互信问题。为金融机构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息延迟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区块链技术依托于分布式数据库,建立在点对点通讯网络架构基础之上,具有单向数据添加,保密性强等特性,逐渐成为最具有应用潜力的信任数据加密共享技术。
区块链技术简介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去信任化、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共享账本技术。去信任化是由共识算法和单链数据结构来保证。为了防止篡改数据、追溯数据变动,区块链公私钥机制的引入使得链上的每一条记录都被妥善加密保存。去中心化通过各个节点上按照时间排列存储的数据组成的区块实现。区块内部的使用单向链,即后一个区块通过哈希指针指向前一个区块,构成了分布式数据仓库。由于特殊的数据组织方式并且使用分散化存储,因此链上个别节点的失效并不会影响整个数据系统,提高了数据安全性。
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的数据库,目标参与者可以很多,并且链上所有参与方都拥有链上的全状态数据。这意味着上链的数据,例如涉及金融方面的账户余额,账户名称,前节点哈希值,时间戳,费用等信息都会对参与者开放。根据不同的数据开放程度,区块链可以分为三种组织形式:公有链、联盟链和私有链。例如国内应用方面,最近由6大基金会和轻松筹共同发起的阳光公益联盟链,是面向有限的参与者完全开放数据权限的一种组织形式。通过区块链技术杜绝了篡改的可能性,让公众清晰地了解资金从捐赠到使用的每一个环节,弥补公益与社会信任的鸿沟。国外应用方面,例如私有链中的致力于跨境转账平台的Ripple区块链技术,力图取代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
区块链技术1.0的概念首次在2009年1月的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中提出。接着在金融支付领域建立起来的比特币,在没有任何中心化的管理方参与的基础上,持续运行至今。随着区块链技术被大众不断认识与接受,在先行的比特币金融实验基础之上,更多的技术被引入到区块链技术体系中来。2014年,区块链技术2.0中的智能合约被开发者提出,支持对链上数据执行自动化操作。智能合约实际就是一段可自动触发的代码,通常直接被部署在区块链上。它可以按照既定的规则,对接收到的信息做出回应。比如共享单车,可以将单车作为资产放在区块链上,定义一个智能合约来管理。当承租人将1元钱打入智能合约账户,智能合约将共享单车的密钥发送给承租人。承租人获得了车辆的租用权限。在用户落锁,重新将共享单车归还给系统后,密钥失效并将余款打入客户账户。智能合约继续托管单车,直到下一个租客将钱打入智能合约账户。同时,智能合约也在逻辑上进行扩展,即去中心化匿名组织。以以太坊为例,去中心化匿名组织以一种独立经济协调机制存在,可以由组织内部决定采用何种代码,从而让各类代币激励形式共存。区块链和去中心化匿名组织的关系就类似于金融市场和各类交易制度,例如组织内部可以通过80%多数成员来决定如何分配资金或者分红机制来吸引成员。目前,区块链技术3.0仍在不断发展,预计将在数据库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提供坚实的基础。如果政府与企业能够在政策层面打通数据共享,这项技术有望在人类基于数字认知领域持续发力,起到坚实重要的支撑作用。
区块链在传统金融领域应用金融领域作为拥有结构化数据最多,并且拥有众多高质量数据的行业,区块链技术的引入将有效的促进业务效率的提升进而抬升业务规模。根据《区块链技术市场按照供应商、应用程序(支付、交易、智能合约、文档、数字身份验证、清算和结算)、组织规模、领域和区域划分——2021年前全球预测》报告,区块链技术市场份额预计从2016年的2.102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23.125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61.5%。Gartner在2017年三月的预测,公司间业务会在未来占到区块链技术应用的3成左右,其他例如智能合约,公共记录,数字货币业务等约占5成以上。从金融领域来看,区块链的发力点初步应着重于以下两个方面:
支付结算现阶段支付清算都需要借助于银行,这种传统的操作都需要经过开户行、对手行、央行进行处理。在整个过程中,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账务系统,需要彼此授信来建立代理关系。每笔交易需要记录,从而与交易对手进行清算和对账。这常常导致交易速度慢、成本高,并且由于涉及环节众多,数据操作方面风险较大。如果另涉及跨境业务,众多环节另成本成倍增加。支付结算在使用区块链技术后,能够有效减少中间业务环节,打破传统的中心化信任模式,联通交易双方进行直接交易,即使部分网络瘫痪也无影响。并且由于公开了底层数据与智能合约代码,人员操作风险与监管制度可以受到检验,将风险最小化。
由于剔除了中间机构,跨境支付将会十分便捷。以跨境支付为例,我方在汇出人民币的同时在外汇结算商处挂单,世界上某个区块链参与体系的交易银行接单,双方握手完成兑换,支付平均速度在几秒之内,较传统的SWIFT支付体系长达2天的耗时相比,效率提升巨大。目前,VISA欧洲实验室已经邀请欧洲小部分银行参与区块链在小额支付、机器转账和企业间支付的应用方面开发研究,前文提到的Ripple也致力于提供分布式账本科技来创造公开共享的跨境支付解决方案。
供应链金融随着贸易全球化的发展,涉及多方信用支付的国际贸易会话场景成倍增长。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在整个信用传递上,需要经历原料采购、生产组装、物流、售后等多个环节,中间的金融服务需要在多个主体间进行多次校验后,才能完成金融服务。追踪货物时,整体效率低下并且由于生产环节众多,非常容易产生各类人员操作风险。物流和售后步骤中,尤其是涉及跨国贸易时,各国金融机构在发生纠纷时,交易双方缺乏互信材料并且各自从维护自身机构利益出发,使得维权困难。使用区块链技术,通过自动执行链上智能合约来完成对货物的实时追踪,省去银行提供信用证这样的业务模式,直接连接物流企业、交易双方进而完成全业务流程。重构后,可以极大的降低银行业务成本,提升交易双方效率。
例如在一个传统银行信用证业务模式下,其各方的权利与关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
从流程来看,66%的流程与中介信用机构有关,且中介机构间业务流程穿插较多,适合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改造。区块链技术的使用,打破了传统设计流转信息的生命周期的不透明性,降低了整体风险。同时,区块链技术可以弥补交易双方的信任鸿沟,通过将所有文档上链存储,根本上保证了纠纷处理的可验证性和可追溯性。国外目前已经有了尝试使用区块链技术改善供应链金融的案例,例如初创企业Everledger利用区块链技术提高钻石供应链透明度,Provenance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一个能够追踪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流程以及产品的起源和历史的平台。
我国金融机构的区块链技术实践中国目前已经积极开展测试和使用区块链技术,例如央行推动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已经测试成功,招商银行已经上线了跨境直连支付区块链系统和供应链金融资讯项目。不仅如此,对信用证开证业务和招赢通平台区块链应用,招商银行也进行了探索。其他同业机构,例如邮政储蓄银行,在资产托管领域建立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资产托管系统,目前已经将原有业务流程缩短了60%~80%,实现信息多方实时可信共享,通过系统自动判断交易的合规性和规范性,参与主体来自于券商和基金。融资方面,微众银行利用区块链进行微粒贷清算工作,每天将涉及到的大额支付,核心备付金,贷款交易的清算与结算问题记录在区块链网络上,提高了联合贷款与银行的对账效率。目前微众银行已经与华瑞银行开展合作。各项其他的区块链应用正在被各家机构积极探索。
资产管理业务的应用探讨在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在过去的十年中经历了爆发性增长。但是,由于宏观经济的复杂性和监管强度不断加大,让资产管理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对于银行类资产管理行业,投资路径多样,参与方众多并且互相之间信用往来频繁,一般来说包含下列难点:
● 资金投前与投后参与方众多,需要对所有数据进行一致性判定。
● 资金划取流程复杂,责任人同执行人缺乏互信关系,需要设立第三方进行信用转移。
● 中小机构风险较大,需要进行频繁管理调查。
上述难点往往也是资产管理行业中核心关注的问题。参与方众多造成各类业务数据格式无法完全统一;资金划转流程较长,导致资金利用率不高;中小机构众多,导致分散后管理风险骤增。为了解决上述困难,同时在比对现有业务结构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具备良好改进前景的资产管理业务有:资产证券化投资管理业务,结构化投资业务、委外投资组合管理业务。三类业务均涉及多方权益主体,并且需要进行频繁的信用管理,适合引入区块链技术。我们希望通过区块链技术对数据改造后,力图能从事前风控,事中检查,事后归因等方面出发,提供基础结构化数据,从而让金融科技在行业内的展开做好准备工作。
资产证券化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实际上是将权益主体的未来现金流提前变现和转移分拆,以满足企业融资与风险释放的需求。权益主体产生现金流的底层资产,通常结构复杂并且涉及多方权益主体:例如资产证券化中的消费类金融类资产,产生现金流的常常为数以万计的贷款人,再如物业类资产证券化资产,底层常常为数百个已出租门店。巨大数量的底层资产,加上其内在风险会随着不同宏观、微观环境变化,信用资质评定比较困难。另外,当资产购买方进行底层资产查验时,由于提供的数据修改成本很低,从而产生额外风险较高。业内通常的解决办法是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评定,但是对于频繁变动的底层资产,仍然无法实时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无法有效的掌握底层数据建立信任,也让资产的售出方在定价上遭受一定程度上的折价。
一般来说,基于资产证券化的业务关系可以归纳成下图:
使用区块链技术可以解决上述遇到的所有问题,并且由于资产的透明度提高,所有参与者均可有效的参与管理,增加风险的把控与了解,保障了各方的利益。另外,结合各个资产管理公司与合作机构的管理形式,在公文的传输和风险的实时控制上,都可以依赖区块链技术进行自动化,省去了签章、人工流转环节,提升了效率。在一个联盟链使用场景中,基于信用的区块链网络可以在底层资产的录入、衍生计算和涉及多方权益的文件传输工作中,能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如果按照投资时间点分拆来看,我们认为:
在投资前,区块链组织的数据库,应该包括所有可能涉及到现金流的底层资产。由于底层资产的动态特性,可以使用智能合约在权益主体更新数据时进行自动审核,必要时可由人工确认。接受其他专业投资机构的监督,是防范数据风险的有效方式。这里的优势在于,区块链优化了整个业务参与方的信息流动,加快了之前复杂的法律界定、司法评价等需要大量文书流转的过程。
在存续期,使用基础资产对应的数字加密代币来对应原始权益人产生稳定现金流资产,计划管理人和托管人的固有财产,做到代币与资产份额一一对应。对于存续期中的交易行为,为了防止代币货币化,即出现一对多的情形,可以设立一个虚拟交易公司,将资产进行货币化后再使用代币进行交易。由于资产证券化业务存续时间较长,区块链技术中的智能合约可以对上链的资产实时实施准入机制,加上单链数据结构,增大了数据造假的难度。此外,对于基于底层资产的各项衍生增信措施,满足条件的资产循环购买计划,存续期间的购买方的现金流管理等等,都可以使用智能合约来进行控制,极大程度上简化了管理压力。
在投资后,由于使用共同的底层数据架构,基于数据的二次开发也变的相对简单。结构化、基于多方信用的数据能够为投后分析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我们认为,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使用区块链技术,提高了整个项目结构的运转效率,极大的减少了投资经理在一个项目中投入的时间,在资产争夺激烈的今天,高效率即意味着强大的竞争力。此外,基于规范的共享数据也能有效降低各方数据传输的摩擦,属于一次投入,长期受益的底层共享数据技术方案。
结构化投资业务结构化投资业务是为证券二级市场投资提供固定成本的杠杆融资工具。其中劣后投资者提供资金安全垫,享受杠杆投资的浮动收益,同时承担资金追补的责任。信托公司或者其他通道计划管理人负责产品的盯市平仓监督,监控产品的投资行为。
目前结构化投资业务中,核心关注两方面问题:一是投资限制是否有效执行,例如大小盘比例、集中度限制。在传统业务中,投资管理人在下单时,存在多个审批环节,系统接口不统一,效率低下并且有较高的人员操作风险。二是预警止损平仓线是否及时实施。目前预警主要依赖于券商的PB系统,往往需要T+1或 T+2的时间来进行处理。这样的时间滞后,会让资产管理机构在市场波动非常大的情况下,无法及时预警平仓,从而造成较大的敞口风险。上述问题可以在所有参与方使用区块链技术后,利用智能合约实现自动化管理。在下单前和下单后,加入预警、止损等操作,在市场出现波动的第一时间实现响应。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区块链架构:
其中投资人包括劣后投资者与优先级投资者,共同享有并维护区块链上的核心数据,投资顾问为二级市场直接投资者。
在产生投资行为时,利用区块链,将所投资标的数据进行上链存储,例如标的行业,购买数量、时间,标的主体的动态盈利数据、外部评级等。利用智能合约执行合同中关于次级投资方保护限制,有效实现在止损线止损、预警线预警的作用。在标的的分散度、换手率等方面限制,来实时地管理控制风险。
在投后管理上,鉴于所有数据均已上链并已结构化存储,传统的风控工具可以使用扩展性高的智能合约来自动实现,改善客户的再购买、赎回的响应速度。另外,在整个业务流程中,投资顾问、信托管理人、证券公司作为区块链上的参与者,内部凡是涉及合同条款、风控措施等文书申请审核,都可以通过该框架进行签署认定。由于数据的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因此在未来投顾需要进行业绩披露时,数据自身就具备了很好的信用背书能力,减少了尽调的工作量。
这里,区块链技术的使用,于事前、事中、事后对整个资产管理业务起到了技术支撑,让信息的流转增添了快速性与准确性,降低了信息的流动成本。从而可以让业务人员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如何分散投资风险,如何优化客户结构等价值发现创造的地方去。
委托投资业务委托投资业务是银行以理财产品的形式进行公开募集的基金产品,通常以既定的投资策略委托有经验的投资机构开展投资。委托投资业务核心关注两方面问题:一是投资前的准入控制,二是委托期间管理。事前准入主要审核投资管理人的投资能力,通常需要管理人提供历史投资数据来进行验证。但是,历史投资数据存在篡改、格式不统一等问题,当投资顾问数量增加,管理机构常常无法快速有效地归纳整理出投资人的相关历史业绩情况,工作量要求较大。第二方面问题主要在于目前资产管理方的核心系统连接有券商系统、投资管理人系统、托管人系统,数据传输无法有效标准化,从而实效性差无法有效的进行期间管理。
在整个委托投资业务中引入区块链技术,可以解决上述问题。通过与投资顾问签订上链协议,绩效等可量化指标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录入,存续一定期限后作为准入依据,从而完善整个投资管理结构,提高投资顾问可量化指标质量。在建立与投资管理人数据区块链联盟后,通过共享数据,在托管方、券商系统、投资管理人系统中实现实时数据传输,去掉人工参与环节,降低人员操作风险。同时,也能方便让委托投资业务中关于券种投资限制、集中度要求等期间管理的要求,通过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实现自动化管理。
区块链带来的变化与挑战系统的改造与更替
目前企业内部信息技术系统如果改造成区块链架构,数据结构的变动并不会对使用人员的日常应用产生影响。即使是不同的区块链组织结构,也可以做到在底层数据架构切换的过程中,实现无缝衔接。
交易吞吐量与时滞
由于特殊的数据存储格式与组织方式,区块链技术目前不适合高频率的数据读取与存储场景。以比特币为例,交易的可信度通常与判定时间成正比,一笔交易确认的时间通常需要较长等待。
从数量上看,比特币的理论最大吞吐量是每秒7笔,银行目前零售支付系统每秒处理约千笔交易,其峰值可能达到万笔,差异巨大。实际的应用中,如果需要对涉及频繁交易结算的场景进行区块链技术改造,应先做好概念测试,确保现有技术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隐私性与安全性在区块链系统中,所有链上节点均存有自网络运行以来的所有数据,从而可以在共识算法中检查数据中的奇异性,保障数据质量。但是,由于节点中允许添加自定义信息,若代码中包含病毒或者木马,病毒将自动传播到全网实施攻击,清除较为困难,需要引起警惕。
结语区块链技术是一项有着巨大潜力的新技术,在多参与方,信用紧耦合的场景应用中有较大的优势。掌握区块链的使用场景条件,可以更好的服务于资产管理业务,让依托于数据质量的这个行业,更方便高效的做出合理的投资分析决策,保障投资人的收益。根据JPMorgan预测,在2019年之前,区块链的第一波应用浪潮主要应用于不同机构间数据的成功交换,在2020年至2030年间,核心的数据会使用区块链网络进行传输,届时,清算与结算交易也在区块链上成为可能。作为混合或者双系统架构的过渡结构,将在这个时间点消失。
目前,作为共享数据技术的一种,由于实施层面的权益主体不同,推广中可能会遇到较大阻力,尤其涉及到监管合规等方面问题时,常常会让项目意外终止。我们应本着友好协商的态度,怀揣以洪荒之力拥抱Fintech的思想,不断的推进探索区块链技术在资产管理业务中的应用,扩展数据的共享范围,提升投资安全性与可靠性,实现稳定资产增值的目的。目前,招商银行已经开始展开更大规模的区块链应用探索,例如积分系统Demo、供应链金融等。同时,与民生银行在R3框架下合作探讨,参与金融科技创新联盟KYC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