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苹果背后的一些故事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某款产品的主板非常迷你,上面的元器件密度很高,因此用于主板测试的接口只有绿豆大小。proto期间需要设计一款测试软线(FPC)接到这个接口上测试板子状况。这是技术背景。
因为接口太小了,软线上的pin脚密密麻麻,设计公差只有+/-0.01mm,也就是说尺寸大一点,小一点或者位置偏了0.01mm,这根线就没法用,甚至会把板子直接短路烧掉。
测试线一般都是由代工厂自己准备的。代工厂找了好多家FPC厂商来做这根测试线,每个厂家都反馈说做不了,精度没法控制这么高。
代工厂没办法,找Apple汇报这个情况,问能不能把测试端口做大一点?Apple说你别管了,这根线我们自己做吧。
十多天后,两根合格的测试线送到了代工厂,在场的电子工程师们由衷赞叹苹果的黑科技。
至于是怎么做出来的,这事我清楚:
苹果找了一家FPC厂商,一口气生产了2000多根线,然后挨个在板子上试,最后挑出来好用的一共就这两根。当时的计划是如果挑不出,再做2000根…
所谓真正的高科技都来自于简单粗暴。。。
故事还没完,两根线送到了代工厂,开始生产的时候,第一个产品送到站上,操作员拿起一根线,随手抻了一下,断了…
在场围观的工程师们瞬间发出一阵哀嚎。
剩下的一根独苗成了整个产线的宝贝,操作的时候比动外科手术还珍贵,那个毛手毛脚的操作工打发他去仓库搬箱子去了。
好在剩下的那根线坚持到了build最后也没有坏,不然因为这个停线就糗大了
某南方代工厂用的一款重要的双面胶经常出问题,一调查,发现仓库里有老鼠。
本来以为只是仓储的事情,代工厂自己搞定就好,没想到类似的事情一而再而三发生。看代工厂搞不定,然后苹果又介入了,找了一个实习生安排解决这个问题,实习生制定了一套方案,方案的核心很简单,在仓库派人养猫。
看过这个方案的人第一反应都是,不是在搞笑吧?
详细规定了用什么猫,多大年龄,品种是什么,养几只,采购预算多少,采购途径怎么走,如何考核猫的绩效,退役年龄多大。
还规定了猫的各项福利,吃喝拉撒加退休都包含在内,养猫人的工资算做产品的成本。猫怎么样才能保持好心态,积极主动工作都考虑在内。
苹果的黑科技就是注重细节,后来这个仓库的鼠患彻底没了。
说到苹果,除了设计团队之外,必须要讲一讲同样牛逼但是不被大众了解的运营团队。
苹果的TPM (负责生产技术)和SQE (负责产品质量)确实很牛,一线的工程师都是从国内各个大公司挖来经理级的人物来做小兵的活儿。本来资质就够硬,加上苹果多年文化的熏陶,对于制程,良率的理解和控制可谓出神入化。
新供应商的导入模式通常是,一个没有做过苹果产品的供应商开始给苹果供货,因为苹果要求太严,往往开始的良率都在30〜50%之间,根本不赚钱。然后苹果会派一个TPM/SQE驻厂,专心研究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中的问题,疯狂加班一个礼拜各种改善,然后这个工程师走人。这时候良率一般就会被提到90%以上。
很多公司愿意给苹果做供应商,虽然价格和员工被压榨的很惨,但是做完一个苹果的项目作为洗礼,整个公司的技术/管理水平会整个提高一个档次。
跟苹果做过项目的人都知道我在说啥。
苹果的当家现金牛iPhone,其实是一群不懂手机设计的人设计出来的(这里只讲硬件)。
iPhone一出来,拆机一看,完全把我和我的小伙伴镇住了,完全是不懂手机设计啊!以当时的标准(2007年)来看,犯了N多忌讳:
电池没有居中(导致重心不居中,当时的设计迷之迷信重心对体验的影响)。
接口没有塞子(当时只要设计手机,都要给数据接口做一个橡胶塞,除了防水防尘,也为了美观)。
没有设计挂绳孔。
正面全玻璃,一米左右就有可能摔碎,让人怎么用。
不能换电池。没有可拆卸的电池盖(或其他任何形式的盖子)。
基本不用卡扣,全靠螺丝和胶带。
没有物理键盘。
手机卡不是标准形状。
所有的接口都用钢片螺钉固定。
所有的侧键都用钢片螺钉固定,所有觉得需要加强的地方都用钢片螺钉固定,完全不计成本和组装效率。
设计iPhone的PD (Product Designer)是一群天才的工程师,他们完全不理会市场上现有的手机设计经验,用大学毕业生的思路来解决各种设计和技术难题,在iPhone上我们看到的是最直接的思路和最简单的解决方案,简直像是把爱因斯坦、牛顿、麦克斯韦这些人拉过来,拿枪逼着他们做出来的一款手机,最后能搞出来的样子。
科技类新闻网站往往喜欢报道一类新闻:苹果最近申请了什么什么技术的新专利,然后据此预测下一代的产品会有什么大动作云云。
实际上,所谓的专利,本质上是以公开换保护,在专利认证过程中技术细节也会一并公开。然而苹果最看重的是封闭跟保密,对于将要使用的技术永远不会申请专利(等于在上市之前公开设计细节。)
而申请专利的技术都是把目前不会使用东西在法律上占个坑。
因此可以总结出两个凡是:
凡是能在专利网站上看到的苹果申请专利的东西,苹果下一代产品都不会应用。
凡是苹果认为牛逼的技术,在技术壁垒随时间消失之前,苹果都不会拿去申请专利。
之前的iPhone新机型之所以不在中国首发,是出于保密的原因,至于网上说的,不在中国首发是因为工信部认证太慢,这个说法既对也不对。
以第一款在国内首发的iPhone 5s为例,苹果9月份发布,但成熟的量产机型在4月份左右就已经生产出来了。而工信部认证需要大概三个月,因此想在国内首发,只要六月份之前把手机交给工信部的实验室就可以了。
然后那年就发生了史上最严重的iphone泄密事件之一:
手机前脚交给工信部,后脚全套照片(主要是曝光了新机型iPhone 5c)和新版iOS的界面就在网上曝光了。
显然是工信部内部的测试员拍照流出来以往供应商层面的泄密虽然难以预防,但是往往是零件级别,整机照片很少泄露,尤其是能点亮的装好系统的整机这是第一次。
于是高层震怒,但工信部自己没义务替你保密,所以苹果决定再也不在手机发布前把样机送交工信部。
所以后面机型的套路就是,产品在美国发布的当天,把iPhone提交工信部,然后三个月后认证结束在国内上市,也就必然赶不上首发。(但iPhone6s是特例,因为外观几乎没有改,iOS也不是随机器更新的。为了销量,当时就把6s提前送测了。后来果然也泄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