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该如何发展,坚持开放和构建伙伴生态是必由之路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上周工业领域有两则重磅新闻:GE拟出售包含工业互联网平台Predix在内的数字资产;西门子调整公司架构,数字化工业业务成为三大运营公司之一。
两大工业巨头在同一时间节点做出截然不同的战略选择,业界一片哗然。
GE与西门子大相径庭的发展路径,折射出的是当前美国与德国工业互联网战略的缩影。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工业互联网该如何发展呢?
工业互联网发展步入下半场工业数字化领域,自GE在全球范围内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并推出Predix以来,工业互联网一度成为工业4.0之后的又一高频热词。
在中国,与工业互联网有关的发展基调如出一辙地积极而正面,不管是传统工业软件企业、还是工业制造企业、亦或是互联网公司,都对其持认同和乐观态度。
近两年,工业互联网更是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工业互联网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战略任务和发展重点,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贯彻实施先进制造技术“十三五”专项规划的重要任务。
李克强总理多次指示要依托工业互联网促进开放融通发展,推动企业跨界融通,支持中小企业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形成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多层次公共平台。
在工业互联网所带来的战略机遇期和改革红利期,众多国内企业都在大干快上地发展。直到GE此次突然战略转向,为业界注入了一些理性的思考。
具体来看,这或许是工业互联网发展步入下半场的风向标事件。
从被忽略的环节突破创新当前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必须面对两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适合部署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企业都很庞大,或是已具备相对成熟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应用。对它们来说,任何新技术的采用都可能涉及产线改造甚至停工,这是存在风险的,同时成本不菲;
其次,工业领域不同行业的差异化明显,企业间存在很强的个性化。工业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它们的行业积累,每一个细分领域的Know-How都无可取代。如果要编织一张集大成的工业互联网,意味着需要对工业领域不同行业不计其数的生产、服务、管理特性都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理解,显然没有一家工业互联网提供商可以独立做到。
从GE的掌上明珠,到如今拟将被出售,Predix的命运映射出了工业互联网发展中的阵痛。
对于曾经对标Predix的工业互联网企业而言,给它们敲了一记警钟;而对于正在探索自己的道路、寻找个性化市场空间的企业而言,则意味着更多的机会。
那么,有没有一种对于企业来说风险没那么大、相对容易切入工业互联网应用的模式?
《连线》杂志创始人凯文·凯利说,未来的创新往往发生在行业之外。
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说,创新是在敢于突破思维定势的地方产生的。
产业AI赋能工业互联网从时间窗口来看,人工智能就是能够助推工业互联网发展突破思维定势的技术。而闵万里所说的创新——就是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算法赋能工业互联网。
作为一家从互联网起家的公司,在进入工业行业之初,阿里云并不清楚会探索出怎样的模式。
“正是因为当初我们‘不懂’工业,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的禁忌,”闵万里说。阿里云是第一家下到车间写代码的科技公司,并在一线生产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指导下,触摸工业生产最本质的制造环节,做到真正的把技术沉淀到车间。
闵万里经常对活跃在车间一线的团队说,不懂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因为我们愿意做小学生,我们愿意学习和摸索;正因为我们不懂工业,我们会选一个可能别人注意不到的方向切入,而创新就是在敢于突破固定思维定势的地方产生的。
传统企业部署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思路,是改造升级车间、加强自动化水平、提升远程管理能力等等,而阿里云的切入点是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嫁接到生产线,帮助生产企业实现生产流、数据流与控制流的协同,提升产线效率,以自主可控的路径实现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
过去一年多时间,阿里云每天都有数据工程师深入不同行业的生产车间,去熟悉并理解复杂的制造场景,并探索出一套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驱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
通过不断地摸索,阿里云将在工业企业的实践和经验固化下来,形成独有的工业互联网平台——ET工业大脑。企业给ET工业大脑注入初始化的输入,然后再结合工业大脑里的算法,企业收获的是产品良品率的提升、能源消耗率的降低、产品测试效率的提高等一系列价值。
目前,ET工业大脑已经成功服务协鑫光伏、中策橡胶、正泰新能源、攀钢集团等数十个工业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帮助企业创造利润数十亿元。
开放生态将是必由之路
工业互联网角逐者的共识是,要在这场版图与市场之争中脱颖而出,坚持开放和构建伙伴生态是一条必由之路。
纵观工业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模式,它们都会选择和相应的合作伙伴强强联手,诸如西门子MindSphere是联合SAP基于开源的Cloud Foundry架构打造的,今年7月,在中德两国总理共同见证下,西门子和阿里云在柏林签署了备忘录,双方将携手打造工业数字化网络助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施耐德电气的EcoStruxure则基于微软Microsoft Azure提供更广泛的软件应用。另外包括ABB、IBM、海尔COSMOPlat、三一树根互联等都在吸引软件开发者入驻。
在闵万里看来,如果将工业互联网应用分为三个层级——产线数据的采集、基于数据的全局决策、分析结果与控制指令的实时下达,阿里云ET工业大脑只做其中的三分之一,即基于数据的全局决策,其他环节都需要与生态伙伴合作完成。
事实上,在阿里云众多的工业实践中,只有第一个项目——协鑫光伏没有依靠合作伙伴、而是全程自己探索和完成。此后不管是在天合光能、中策橡胶、正泰新能源、木林森、攀钢集团等企业,都有不同类型合作伙伴的参与。
闵万里认为,ET工业大脑向工业领域的ISV开放后,可以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定制化和个性化解决方案。未来,客户只需要两步就可以打造智能工厂,即先通过数据工厂实现快捷上云,再基于AI创作间训练出工厂的专属智能。
“基于ET工业大脑,不懂工业的数据工程师就能帮助企业降低3%能耗、提高5%产品合格率、甚至提升7%A品率,这是过去一年阿里云在工业领域取得的部分成绩。如果将ET工业大脑开放给工业领域的行业专家们,他们所创造的百分比提升可能会更高。”闵万里说,从ET工业大脑诞生的第一天起,它就不是为了连而连,不是为了智而智,而是以客户问题为导向,为了治理客户的问题而智慧。
阿里云的开放实践在开放共赢这件事上,阿里云正在试图做到极致。
早在2014年8月,阿里云就启动了“云合计划”项目,希望聚集合作伙伴、构建新的云生态体系,为企业、政府等提供一站式云服务。三年来,在阿里云市场不断壮大的同时,云和计划也一步步趋于完整化。
2017年5月,在阿里云云栖大会成都峰会上,阿里云再次升级云合计划,解锁“1100”生态密码,联合思科、SAP、Informatica、NetApp、中标软件、用友畅捷通、泛微、ForTInet、联想云等合作伙伴共同开启云市场软件品牌馆,并推出商业软件15天免费试用计划,希望带动100万中小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这是继阿里云助推浙江10万企业上云、启动江苏“1*30*300计划”之后,又一针对百万企业建立的一场普惠革命。
2018年8月1日,阿里云发布ET工业大脑开放平台,这意味着阿里云从为工业企业转型打样,走向联合合作伙伴一起普惠工业企业,输出自身的技术能力与核心算法,为工业企业创造价值,以价值促使工业生产的上下游打破行业壁垒。
基于ET工业大脑开放平台,其合作伙伴可以轻松实现工业数据的采集、分析、挖掘、建模,并且快速构建智能分析应用。据闵万里介绍,ET工业大脑开放平台将开放3大行业知识图谱、19个业务模型、7个行业数据模型以及20+行业算法模型,同时,生态伙伴可以在该平台上进行编程,将行业知识、大数据能力、AI算法便捷地融合到一起,为工业企业量身定制智能应用。
未来3年,阿里云将面向工业领域招募上千家生态合作伙伴,以实现智能制造成功案例的规模化复制,加速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