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WI-1000X耳机,主动降噪给你最好的音量品质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索尼 WI-1000X 在继续拉高耳机主动降噪能力的同时,还拥有不逊色于千元有线入耳式耳机的音质,在 9 月初的德国 IFA 电子展上,索尼发布了三款 1000X 系列主动降噪耳机,包括上一代 MDR-1000X 的升级版、头戴式的 WH-1000XM2,类似 AirPods 的真无线入耳式耳机 WF-1000X 以及同为入耳但采用了颈挂式设计的 WI-1000X。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相继为大家带来这三款主动降噪耳机的评测体验,今天的主角是 WI-1000X。佩戴舒适的颈挂式耳机WI-1000X 采用了颈挂式设计,外观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这条被戏称为‘狗圈’的颈带了,左右耳塞通过有线的方式连接到颈带的两侧。
相比起近期很火的‘真无线’耳机(比如 AirPods、索尼 WF-1000X)以及两个耳塞之间用一根线连接的无线运动耳机(比如 Jaybird X3、Beats Powerbeats3 Wireless),WI-1000X 这种颈挂式设计乍一看可能会有些‘累赘’,不过从使用和佩戴的角度,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巧妙的设计。
Jaybird X3,无线耳机除了耳机本身,还需要集成电池、蓝牙模块、电池、麦克风、线控等众多元器件,受限于体积,大部分的无线耳机只能选择将大量的元器件集成在耳塞内部,这就可能会导致出现耳塞本体过重、续航不佳、音质糟糕等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市面上的无线耳机那么多,真正能做到在各方面都足够均衡的产品却很少的原因。
不过在 WI-1000X 的这种颈挂式设计耳机中,可以将原本这些非得往耳塞里‘硬塞’的元器件放到颈圈中,这样一方面可以让耳塞本体的重量做到很轻,使佩戴更舒适,方便调出更好的声音,另一方面,颈圈内部相对充裕的空间也给耳机厂商留下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至于颈圈自身的重量,由于分散到佩戴者的颈部,基本不会对佩戴的舒适度造成影响。
在使用 WI-1000X 的过程中,我甚至尝试过将耳机一整天都戴在身上(用 FIIL 的话说叫‘全天佩戴耳机’),听歌时开机戴上耳机,不用的时候直接把耳机挂脖子上。几天下来,除了运动时耳机晃来晃去有点烦人(WI-1000X 在颈圈上设计了收纳耳机线的凹槽,但用起来稍显繁琐),绝大多数时候,WI-1000X 几乎不会给我带来额外的干扰。当然了,WI-1000X 并不是第一款采用这种颈挂式设计的耳机,在这之前,LG 已经推出过多款类似颈挂式设计的无线耳机,另外,大家熟知的、也是 WI-1000X 最直接的竞争对手 Bose QC30 也采用了颈挂式设计。
采用颈挂式设计的 LG HBS-910和 Bose QC30 对比的话,WI-1000X 的颈带要稍长一点,机身略重(WI-1000X 为 71 克,QC30 为 64 克)。
在颈带的材质上,二者也不太一样。QC30 整个颈圈都是橡胶材质,而 WI-1000X 在颈圈后部(也就是和脖子直接接触的位置)的内侧采用了柔软的仿皮革,外侧是金属,这种处理很像是不少头戴式耳机的头梁。
在颈圈的前部,WI-1000X 则采用了皮革触感的塑料,耳机的所有按键也都集中在这一区域的内侧,其中左侧有开机键、音量加减、播放/暂停(也可以用来接电话)。
右侧是降噪模式切换开关,按一下可以在主动降噪、关闭降噪、环境声(耳机麦克风拾取外界的声音并传到耳机内),长按时降噪优化(降噪部分会详细说这个功能)。
和 WI-1000X 不同的是,QC30 只在右侧颈带内侧佩戴了一个开机键,音量加减、播放控制按键都位于右侧的耳机线上,更加接近传统的耳机线控。至于佩戴,无论是采用了鲨鱼鳍的 Bose QC30,还是索尼 WI-1000X,佩戴起来都非常舒服,二者并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同类产品最好的主动降噪,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