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势力造车企业争相涌入,新能源汽车三股势力角逐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而市场亦给予了积极的回应。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1-5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均完成32.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22.9%和141.6%。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均完成25.0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05.1%和124.7%。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逐步增长,预示着市场对于国家产业政策的肯定,作为长期性市场潜在主力车型正在形成。而随着补贴政策的逐步调整,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升级和技术高端化将成趋势,特别是新型动力电池产业化、轻量化,推动智能网联化等方面。围绕着新能源汽车的自主品牌厂商、外资汽车厂商、互联网新势力造车企业争相涌入,“三国杀”局势成形。
三股势力的角逐
与市场相呼应的是,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自主品牌汽车厂商、外资品牌汽车厂商以及互联网造车企业的“重中之重”,三股势力纷纷加入战局,均纷纷加快产品上市节奏和品牌推广计划。而随着外资企业和造车新势力的快速发展,三股力量的角逐将长期存在。
自主品牌汽车厂商在新能源汽车品牌、技术平台上不断向纵深挺进,比如江淮汽车前不久发布了全新品牌“思皓”并推出首款产品“思皓E20X”。长城正式发布旗下独立电动车品牌欧拉,基于专用电动车架构平台—ME平台研发,同时推出两款微型概念车。此外,红旗发布新品牌战略,比亚迪推出全新技术平台e平台,吉利、广汽、奇瑞等也在加速推新品。表明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厂商的步伐
而外资品牌多年的技术和资金实力,也决定了其“从长计议”的长远布局。大众集团老谋深算,Roadmap E战略将助大众延续继续称雄,布局高中低端全产品线,规划2025年将有超过50款电动车型,同时新车销售的20%-25%为电动车。而上汽通用则以全面电气化为目标,从2019年起将在旗下三大品牌上全面推行,2025年将实现100%车型电气化。丰田电动车也如期而至,到2020年丰田针对全球市场将推出超过10款纯电动车。宝马从现有的“i-Performance”产品规划过渡到“i”品牌时代,陆续推出新能源车型表现出宝马在规划新能源上的超前意识。日产电动车将广泛推广新能源汽车,同时日产-雷诺-三菱联盟整合优势资源发力新能源领域,规划是2022年前推出12辆纯电动汽车和40款配备不同程度智能驾驶的汽车。跨国汽车企业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激情动力十足。
在这两股势力争夺之外,资本支撑着造车新势力不断涌入,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注入了活力,形成一支生力军。其中大部分企业通过轻资产代工模式进入市场,技术上融合ADAS和人机交互技术创新,产品聚焦高续航中型与中大型SUV市场,2018年及2019年是集中推出时间,亦是占位表现的契机。
业内人士表示,竞争的加剧会促进技术更加成熟,研发成本会随之逐渐降低,让企业专注于技术提高并降低价格,让中国的新能源车真正形成良性增长。同时,多元化的发展模式给了本土品牌与国际品牌同场竞技的机会,甚至还能成为中国汽车品牌走向全球的跳板。
技术升级的较量如此新旧势力的比拼,当然是品牌、技术、渠道、营销、服务的全竞争,但技术的含金量将愈成其高,没有技术的沉淀与升级,在这一赛道上注定无法驶向终点。
据专家表示,新能源车技术升级未来一段时间内会出现三大变化,一是2020年新型动力电池将实现产业化。二是轻量化,产业将逐步形成以铝合金、复合材料为主的整车轻量化技术平台,推动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链形成。三是智能网联化,将逐步实现ADAS产业化应用,形成自动驾驶技术平台。
这三股势力都有自己的基因,分析认为,传统自主企业发展特点在于,一是主导中国市场,二是全产业链加速布局(尤其是三电系统核心部件),三是主攻纯电动和插电式技术路线。外资汽车厂商则与中国企业合资合作,大力推出多款电动车产品,同时多种技术路线并举,并加快向纯电动转型。造车新势力则借助资本,以代工模式快速切入,主攻纯电动技术路线。
无论何种路线,技术上的加持将成为未来竞争的重要筹码,而它们已然在行动。如长安新能源板块将累计投入100亿元,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实施五大创新,聚焦新能源三电前瞻技术和新能源智能化融合技术的研发。而智能保护、智能驱动、智能互联将成为上汽通用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卖点。宝马则将在沈阳工厂建立高性能动力电池制造厂,为今后大规模电动车需求提前布局。威马汽车选择走产品规模化到AI技术大规模运用发展路径。小鹏汽车首发搭载全场景自动泊车功能的车型G3,坚持迭代更新的互联网思维,打造在自动驾驶和智能互联领域的差异化产品竞争优势。拜腾展示的首款概念车在全面屏创新和人机交互技术配置上提升到新高度。
行业格局的改变而外资企业和造车新势力的强势冲击,是否将内生性改变现有竞争格局?
从态势来看,三大阵营发展侧重点有所不同,传统自主企业的重点在于优化产品组合,突破核心技术部件,保持主导权;外资企业则强化快速在中国市场导入新产品;而新势力则以交付产品,获取品牌认可和客户接受为主。
三方各有优势与倚重,未来的格局就要看三方的资金力、技术力、执行力等等要素的“配比”。而最值得关注的是,满足不同需求场景的电动车需求将会逐渐显现,出行方式多样化将衍生不同运用场景,用户、车企和出行服务商等在不同场景下对电动车需求也将呈现定制化特征发展。
如此一来,对新能源汽车玩家来说,不是仅仅将车造好、将继航里程延长、将ADAS体验做好那么简单。有业内人士指出,无人驾驶+电动车+分时租赁=未来出行。可预料的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电动车与自动驾驶的发展将相得益彰。因而,在这方面的布局需要“并驾齐驱”,因势制权。
在共享出行层面,已有先驱者在行动。比如日产-雷诺-三菱联盟与滴滴将展开关于自动驾驶领域项目,共同打造开放基于共享的出行生态系统。而宝马宣布与奔驰母公司戴姆勒集团合作,将各自旗下的共享汽车品牌等共享出行业务进行整合,并立志于打造涵盖充电、出行等服务的可持续供应生态环境。可以说,未来的竞争需要更多元更立体的打法,无论哪一方都要做好长久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