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5G智慧工地了解一下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当前,随着我国国内疫情的逐渐减缓,我国大力发展“新基建”。这些“新基建”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七大领域。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带领我们一起来看看新基建到底新在哪?它将如何拉动经济?等等。
在位于北京的中国首个5G智慧工地,记者戴上一副AR眼镜,望向对面的采访对象。眼镜中立刻用文字显示出他的基本信息:赵灿振,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京东总部二期C座项目总工程师。这种科幻感让人想起好莱坞电影《碟中谍》中的场景。赵灿振告诉记者,他会定期佩戴AR眼镜,对工人进行安全检查。在这个建筑业和通信业紧密结合的工地,AR眼镜只是5G应用于新基建的案例之一。
2019年6月,工信部正式发布5G商用牌照。一个月后,中国建筑联合中国联通在打造5G智慧工地领域展开合作,确定京东集团总部二期2号楼项目C座项目为全国首个5G智慧工地试点。“项目于2019年10月开始运行,目前已积累很多数据。”赵灿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很多国家,5G技术还不成熟,应用于建筑行业的案例就更少了。因此,该项目的实践经验对于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一定示范作用。
AR眼镜确保安全用工
“现在不少建筑工地都存在非法用工问题,一些工人没有签订正式合同就来干活。现场六七百名工人我们不可能全认识,用它一扫描就OK了,” 赵灿振指着手中的AR眼镜说。戴上它后对工人进行人脸识别,就能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是哪家劳务公司的,有没有违章记录,基本健康状况等。而传统工地只能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工人进行安全检查,存在隐患。
项目内,一间5G健康亭吸引记者的注意。赵灿振告诉记者,这间健康亭配备了5G可移动建筑职业健康分析系统,可对每一位进场员工进行体温、血压、血氧、心电等十多项生理检测,以判别员工的健康情况是否符合作业要求。
5G工地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实现5G信号的全覆盖。5G信号塔的高度一般为35米,但建筑工程有地下的,也有高层的,随着建筑物的升高或进入地下的深度不断增加,信号就一点点消退。“为此,我们在现场建了一个魔方基站,可实现5G信号对工地的全覆盖,并在项目的制高点布设了一个球机,对工地进行全景监控。”
在项目展示厅的大屏幕上,布满了不同角度的实时监控画面。“请佩戴安全帽再进入工地!”监控屏幕上,一名没有佩戴安全帽的工人被拦了下来。据赵灿振介绍,项目主要出入口、闸机等位置都设置了AR 摄像头进行定点拍摄,所有数据信息汇总和辨识都在1秒钟以内完成。
无人驾驶机械成为可能
大带宽、低时延和广连接是5G的三大特性,这些特性在该智慧工地都找到了用武之地。赵灿振举例称,大带宽就是流量大,可提供每秒10G的传输速率。使用5G技术的建筑业,常用的普通BIM模型大概是10G左右,几秒钟就能下载完成并投入使用。而在传统工地,BIM模型是无法下载和打开的。BIM模型相当于把平面的二维化图纸变成三维立体式,建筑中所有的标高、尺寸都能看清楚,可有效指导现场施工作业。
5G的延时只有60毫秒,低延时使得无人驾驶机械成为可能。“在工地的一些危险区域操控塔吊风险很高,一旦发生塔吊倾覆事件,将直接威胁塔吊司机的生命安全。5G的应用可让塔吊司机坐在办公室中操纵远处的塔吊,大大提高安全性。目前这一应用正在建筑工地进行测试。”赵灿振表示,无人驾驶机械系统已在青岛港落成。
对建筑业产生颠覆性影响
在传统工地,如果希望对某一区域拍摄高清画面并实时回传,需要在摄像头后面架设一根光纤。人走到哪就要把光纤带到哪,非常不便。“而在5G时代,只需一根电源线,就可以实时传输画面,实现灵活部署,哪个地方有危险源,就把摄像头放在哪个位置,大大提升监测的灵活性。”赵灿振举例称,该项目开发了双360度塔吊应用系统,就是在塔吊设备上安装了一个随吊钩起降而伸缩的摄像头,可避开塔吊司机的视野盲区,让司机实时了解起吊物品的位置。而在传统工地,当司机遇到视野盲区时,需要专门的信号工来指导司机,准确性很难完全保证。
5G应用还使专家远程指导成为现实。“如果你是一位后台专家,在其他城市工作,希望看到工地上某一位置的具体情况,那么只需要让现场工人戴上AR眼镜到这一位置查看,你就能看到和工人一样的画面,就可以远程指导现场如何施工了。”
赵灿振认为,新基建理念将对未来建筑业产生颠覆性影响,真正解决建筑行业现在的痛点,比如,大型设备无人操作、机器人建造、无人机巡检、区块链等。“5G应用于新基建后,很多工作都是机械化操作,可避免人为因素影响准确性。此外,培育产业化工人是建筑行业大趋势,通过5G技术对人员进行科学规范管理,将加速这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