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快打造全球卓越制造基地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日前,上海发布《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上海将对标国际最高标准、牢固树立“上海制造”再出发的战略思维,构筑上海制造发展战略新高地,加强“四名”引领,实施“六创”提质行动,重振“上海制造”辉煌,擦亮新时代“上海制造”名片,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
赋予“上海制造”新使命、新内涵
上海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工业发祥地。1978年,上海工业总产值达到207亿元,占全国1/8,利税总额占全国1/6,近200项工业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70多项工业产品赶上或接近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上海牌手表、蝴蝶牌缝纫机、凤凰牌自行车、大白兔奶糖等一系列家喻户晓的上海品牌。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上海制造”品牌却不再那样响亮。
当前,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下,中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新时代背景下,上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海制造”作为主力军,要发挥强大基础支撑作用,赋予“上海制造”拥有核心技术、掌控产业链关键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引领业态模式创新的新使命和新内涵。一方面要服务服从国家战略,自主攻关核心技术,实现“从无到有”,主攻国家亟需的关键领域,如大飞机发动机、中国芯等,代表国家最高水平、世界领先水平,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发展高端、智能、绿色制造和高复杂高精密高集成制造,拉长板补短板,立足新时代新需求,打造具有未来竞争力的产品,创造高品质生活。
《行动计划》提出,在建设全球卓越制造基地的总目标下,让“上海制造”技术更先进、制造更智能、产品更高端、品牌更响亮,又提出三个“分目标”进行实施:初步建成世界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之一,掌握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3左右。初步建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2个、培育4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初步建成世界级制造品牌汇聚地,打造一批名品、名企、名家、名园,彰显“上海制造”品牌美誉度。
《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是聚焦“四名”引领和“六创”提质,着力实施名品打造、名企培育、名家汇聚、名园塑造、技术创新、品牌创响、质量创优、融合创智、集群创建、绿色创先等10个专项行动。
传承上海制造的历史辉煌,充分发掘基础底蕴和潜力空间,培育名品、名企、名家、名园,使“MadeInShanghai”成为城市重要的内涵特质。
全力打造名品,围绕消费品改善供给、智能产品迭代升级、高端装备自主突破、新材料首批次应用四个领域,打造500项市场美誉度高、质量掌控力强的制造精品。
积极培育名企,围绕世界一流企业、独角兽和“隐形冠军”三层梯队,培育卓越制造企业群体。到2020年,3家左右制造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已有上汽集团、宝武集团,培育上海电气、光明集团),培育8~10家制造业“独角兽”(已有联影医疗、威马汽车、蔚来汽车、复宏汉霖、微鲸科技等,潜在明码科技、亚盛医药、天使之橙、华领医药等)以及200家“隐形冠军”。
大力汇聚名家,围绕科学家引领、企业家运营、精工巧匠支撑三支队伍,汇聚卓越产业人才,打造产业“人才梦之队”。新增100名制造业海外高层次人才和200名行业领军人才,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打造一批“上海工程师”、“上海师傅”。
着力塑造名园,围绕世界级品牌园区、特色产业基地两个方面,塑造产业重要承载区。形成临港、漕河泾、张江、化工区、国际汽车城5家左右世界级品牌园区;引导各区加强产业定位,考虑禀赋和特色,懂得“适配”和“取舍”,增强特色、找准方向、精准发力,打造集中度和显示度高的特色产业,如浦东集成电路、嘉定汽车、金山新型显示、临港智能制造、松江G60、奉贤东方美谷、闵行军民融合、徐汇人工智能、青浦软件信息、宝山智能硬件等,建设一批“四新”经济创新基地。
围绕布局未来前沿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提升上海制造的技术、标准、品牌和集群竞争力,促进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
品牌创响专项行动,以新设计、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赋予老品牌新气质,通过挖掘文化资源、创新传统工艺、智能化改造升级、发展线上线下新型商业模式、市场化重组交易、设立投资基金等方式,振兴老凤祥、三枪、上海家化、上工申贝等一批轻工、纺织、食品类历史经典品牌,推动一批国有老品牌走向市场、激发活力,唤起消费者对“上海牌”的美好记忆。培育联影医疗、蔚来汽车等一批创意、健康、时尚类新锐品牌,加快推动优质品牌高端化提升、国际化发展,扩大市场影响力。
技术创新专项行动,加强产业和技术创新,在关键领域和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破解芯片、大飞机发动机等“卡脖子”问题,实现核心科技不受制于人。布局前沿科技领域,实施100项产业化创新项目,加大创新成果产业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技改力度,争创3~5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
质量创优专项行动,以质量为核心基础,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树立“上海制造”全国质量标杆地位。加快标准升级提档,以高于国标、地标为导向,推出一批制造领域的“上海品质”认证产品和领跑标准,不以牺牲品质为代价开展市场竞争,推动“上海制造”质量过硬、标准领先、品质至上。
融合创智专项行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AI等融入制造全流程,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十万家企业上云上平台,推进千个工业APP加载应用;加快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集群创建专项行动,打造汽车、电子信息两个万亿级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民用航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绿色化工四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协同推动“集群长三角”建设,建立“基地+基金+机制”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共建模式,共建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组建长三角产业合作基金,建立产业合作利益共享机制。
绿色创先专项行动,推进产业绿色提升及绿色制造领跑,优化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打造一批绿色示范产品、工厂、园区及示范供应链,创建一批低污染、低排放、低碳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