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体制改革的前沿阵地,逾六成售电公司“有名无实”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3年来,全国逾万家售电公司完成注册,但真正入市者不足四成,实现盈利者更屈指可数;商业模式单一,市场放开程度不够,监管机制不健全,多地多家售电公司近期陆续主动退市。
记者掌握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万家完成工商注册的售电公司中,经过电力交易中心公示的不足3500家,这意味着逾六成售电公司“有名无实”。
从2015年“千亿利润蛋糕待飨”,到如今“大量售电公司将出局”,市场风向急转的背后,作为电力体制改革的前沿阵地,售电侧改革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从风口坠落的售电公司又该如何破局求生?
五月底,在北京西四大街一个胡同口的小院里,国能国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能国鑫”)董事长赵振堂刚刚送走前来洽谈合作的另一家售电公司负责人。“最近来找我们公司的不少,这个行业是个小圈子,做得不错的公司,圈里人都知道。”
赵振堂所说的“圈子”——售电,如今已是一个至少涉及数十万从业者的领域。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范围内工商注册的售电公司已超过1万家。
成立至今短短半年多的时间内,国能国鑫完成了从单一售电主体到新能源综合服务商的转型,其售电业务已经做到了让同行“取经”的程度。然而像国能国鑫这样能在售电风口起飞的公司屈指可数,同时整个市场的活跃度与企业规模也不成正比。记者掌握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万家完成工商注册的售电公司中,经过电力交易中心公示的不足3500家,这意味着逾六成售电公司“有名无实”。
在接触到国能国鑫前,记者曾致电多家售电公司联系采访事宜,后者多以“业务尚不成熟”“担心业务受影响”等为由拒绝采访。售电公司“低调行事”的背后是“每况愈下”的行业生态——新疆、安徽、江苏、山东,乃至电力交易最为活跃的广东,近期已陆续有售电公司退出电力交易市场,记者加入的多个售电相关微信群中,也频繁出现售电公司转让股权,甚至直接转让公司的消息。
从2015年“千亿利润蛋糕待飨”,到如今“大量售电公司将出局”,市场风向急转的背后,作为电力体制改革的前沿阵地,售电侧改革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从风口坠落的售电公司们又该如何破局求生?
不确定性增大市场活跃度低
据记者了解,目前活跃于售电市场的既有国能国鑫这种民资背景的独立售电公司,也有电网、发电集团等国字头背景企业投建的售电公司。
但无论起于何种背景,作为独立市场主体的售电公司,都要趟入改革洪流,自尝“甘苦”。
“湖南市场交易刚刚起步,目前很多规则、交易流程尚不成熟。”五凌电力湖南能源销售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彭芬对记者表示,在湖南现有的价差水平下,公司经营状况总体良好,但规则不完善让售电公司十分头疼,“比如我们开展交易已经8个月了,但交易结算仍未落实。规则、政策也在不断变化,我们的最大感受是现阶段不确定性太大。”
电源企业投建的售电公司考虑的则是发售一体化后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在一个波动的市场中,高盈利并非这些公司现阶段的目的。在此背景下,彭芬指出,当前很多独立售电公司因为偏差考核,盈利微乎其微,甚至出现亏损。
广东电力交易中心于3月23日发布的2月份广东电力市场结算情况显示,广东售电公司当月亏损达到3600万元。广东一家售电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很多公司“来来回回厮杀了半天”,其实是在有限的电量和有限价格区间里较劲,已经濒临甚至踩破了生存底线。“空间看起来那么大,但很多时候把不准市场脉,只能是花钱买经验,‘蛋糕’没吃着,还赔了不少偏差考核费。”
在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展曙光看来,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有售电公司自己的原因,也与其所处的大环境有关。“售电专业性很强,有些人就是单纯想赚钱,对业务根本不了解。但另一方面,市场放开程度不够,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整个售电市场的体系不完整,规则有欠缺。”
据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统计,截至2017年底,国网经营范围内允许售电公司代理用户进行购售电的省份只有15个,真正开展业务的售电公司也仅有475家,仅占公示数量的20%。而万余家完成注册的售电公司中,在交易中心进行公示的不足三成,完成公示的公司中又有近八成在观望。业内人士将此现象比喻为“像乌龟一样趴着不动”。
“从2015年新一轮电改启动到现在3年时间,按理说应该已经出现一批优秀的售电主体,或者各地应该已经有成型的市场。”展曙光表示,仅从售电侧来说,改革进度比他预想的慢得多,“现在的售电市场上弥漫着一种失望的情绪。”
顶层设计缺失售电侧价值难现
“现在还在观望的公司,里面有不少‘明白人’,他们发现售电行业目前并没有形成健康的商业模式。”在电力行业研究者谷峰眼中,我国售电侧还没有迎来真正的有效竞争,“售电并不是一个挣‘快钱’的行业。现在存活下来的,不一定就是电力市场需要的,选择退出的也不乏具有专业能力的公司。”
谷峰认为,本轮电改顶层设计的逻辑不够清晰,现货市场在电改中的作用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根据国外经验,电力现货市场设计、建设、推进需要较长时间。考虑到调度安全等因素,有观点认为可以绕过现货,先做较简单的中长期交易。但这样的路径看上去最近,实际上最远。”
据了解,现货市场除了涉及现货电量交易外,还有中长期交易的现货交割,需要电力调度统一指挥,是电力市场运作的核心环节。“电力现货市场建立后,由于现货电量在一天之中的价格剧烈波动,大用户为了保障用电成本,不愿意自己承担电价风险,售电公司就成了它们的最佳选择。”谷峰进一步解释,“没有现货,电力交易就无法体现电力与系统之间的响应。售电公司现在单纯赚差价的模式,其实和原先发电企业市场营销部的职能没有区别。”
对此,展曙光表达了相似的看法。“目前电力市场可以提供给售电公司的产品很少。”他认为,无论从体量还是种类上看,“电力批发市场”都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就逼得很多售电公司只能靠赚取差价盈利。”
另据一位不愿具名的电力行业专家介绍,国外大型售电公司的收益主要来自于风险贴水,而非简单的价差。“由于用户在实时市场没有避险手段,所以即便日前电价高于实时电价,用户也愿意多花一部分钱来规避波动风险。”该专家说,“而目前国内售电公司的风险不来自于系统功率波动,而是来自于偏差考核,实际上仍未脱离以量定价的思维方式。”
“对独立售电公司而言,做好二级市场,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谷峰向记者直言,独立售电公司没有发电资产,没有调节能力,无力也无需与发电企业背景的售电公司“血拼”工业大用户,而应该将分散、小体量的商业、居民用电需求整合,从中寻求优化方案,“但目前这些小用户尚未放开,市场上亦缺乏金融等方面的避险手段,独立售电公司无法开展这类业务,其真正价值也就无从体现。”
问计将安出?市场规律不可违
市场放开程度不够,盈利空间有限,已入场的售电公司纷纷尝试拓展盈利渠道,试图通过“售电+”的模式,以“为用户提供综合能源增值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这似乎正成为目前售电行业的“不二策略”,流传于各个售电业务培训班。
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售电公司真正能够提供增值服务的并不多,更难以从中获利,大多数情况下仅将其作为争取和维持用户粘性的手段。“增值服务还停留在口头上,也缺乏相关的鼓励性政策。”彭芬表示。
“增值服务并不是生拉硬拽出来的,而是先有电价机制,通过机制催生出各类增值服务产品。”前述不愿具名电力行业专家认为,售电公司增值服务难以落地,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市场规律的引导,“国外储能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日内电价存在较大价差,为储能技术的介入创造了空间。不是靠补贴,而是靠价格指引、市场机制,刺激了市场主体积极性,促进了储能发展。”
谷峰也指出,应该正确看待当前市场中存在的一些争议,“2017年山东年度双边交易中,5家拥有发电企业背景的售电公司代理了75%的电力用户。发电巨头通过降价占领市场,发挥规模效益,是很正常的市场行为。”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副会长王鹏则认为,改革中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很正常,但方向必须坚定。“‘9号文’不是简单照搬美国、欧洲经验,而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实施国家能源战略,要坚持通过体制机制变革,在电力领域加快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体系。脱离市场理性的低效运行,才是最大的资源浪费。”
“没有哪个行业是稳赚不赔的。目前有售电公司退出,恰恰说明市场运转得比较正常。”谷峰说,“现在退出的售电公司基本都是民企,发电企业投建的售电公司还在持续进入。电改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让电厂走出车间去经营企业,这对发电企业来说是转型的机会。”
彭芬告诉记者,她的公司目前正在建设用户用能管理平台,未来将基于用户用能大数据分析,挖掘用户的用能特性及用能习惯,帮助用户做好需求响应等增值服务,以增加用户粘性,并与用户共享收益。
与发电公司旗下售电公司缓慢平稳的运营策略不同,已经入局的独立售电公司沉浮更明显,它们在承担风险艰难求生的同时,也在谋划着未来。“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在各省现有规则下尽可能抓住窗口期促进交易,同时努力丰富自身技术资源,保证增值服务能够落实,并在这个过程中等待更加完善的市场环境。”赵振堂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