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基本范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前些日子,本人有幸和“走向智能研究院”的兄弟们一起,多次参与了中国工程院《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的讨论。每次参加讨论的人不多,却有半天时间,可以深入讨论。周济院长、董景辰先生、屈贤明先生等前辈往往都是全程参加,让我收获很大。
这个报告中有个著名的观点,就是把智能制造的发展过程看做三个基本范式的演进,重点分别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据我了解,有的专家反对这种提法,但我却是一个坚定的支持者。为什么我会支持这种观点?
大道理是很简单的:数字化是起点、是基础,没有数字化就无法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谈什么智能制造?而智能化是工业的终极目标,把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交给机器去做、追求以人为本。所以,三个阶段中,一个是起点,一个是终点。为了从起点走到重点,需要一个“经济性”的桥梁,把“技术可行”和“以人为本”贯穿起来。而网络化就是这个桥梁上的支柱。
马克思认为,追求利润是资本家的本性。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企业存在的目的是追求利润——而不是为了让劳动者舒服。这两者的矛盾,需要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消除。所以,要“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关键是发展生产力。
网络化为什么能成为经济的推手?或者说,为什么智能制造在网络化发达的时候才能成为热点?从经济学上看就是:网络化促进了分工,分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分工为什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专业人做专业的事情会做得更好;2、分工使得组织变小、反应更灵活、责任心加强、官僚主义降低。至少,在分工很细的时候,滥竽充数的人就少了、不劳而获的人也少了。但是,要真正理解分工的作用,需要知道:现实中的分工也不是越细越好。这是因为:分工细到一定程度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阻碍。这些阻碍可以统一地被称为“交易成本”。比如,你要把一件事交给别人去做,至少要花时间沟通吧?时间就是成本啊!所以,一般来说,分工不是越细越好。
网络化为什么能够促进分工?
因为网络可以用来降低“交易成本”。我们一般所说的“协同”,就是在分工交接的界面上少出错、很顺畅。这就是减少“交易成本”啊! “交易成本”低了,分工的阻碍小了、就可以分工更细了。网络化促进分工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促进共享。我们知道,分工的另一面就是干的事情单一了,好比过去买菜、洗菜、烧菜是一个人做,现在只做烧菜了。做事单一了,怎么赚钱呢?就要服务更多用户:好比买菜的人过去只给自家买菜,现在给很多人家买菜。互联网的作用,就是更容易地获得订单,保证分工的条件下仍然有活干、甚至干的更多——这几年热的快递就是这个道理。
互联网为什么会带动智能化呢?
因为分工之后需要智能化。分工以后,管理和控制变得复杂了、人的脑子不够用了。必须要用智能化的手段来解决互联网带来的问题。当人的脑子不够用时,机器的智能决策就会比人做得更好。同时,互联网带来了大数据,大数据带来的大知识,大知识促进了智能——这个逻辑的背后,是大数据使得知识的生产成本更低。同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如果能促进知识的共享,也会降低知识生产的成本。而知识生产的成本低,又会促进知识生产的相关业务活动增加。知识多了,进一步促进智能化。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分工的角度认识智能化:智能化就是人和机器的重新分工,而分工促进生产力法扎。分工让人和机器各自做自己适合做的事情——人不喜欢做的事情,就让机器去做吧!
所以,互联网就是这样的一个纽带,促进经济性的提高,把智能技术从“技术可行性”推进到“以人为本”的时代。由此可见,进入“以人为本”的时代,不是因为资本家变善良了,而是因为经济发展了。
“挽起袖子加油干”的内涵是干什么呢?是去提高生产力,而不是空喊道德口号。“共产主义”是通过提高生产力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邓公的伟大,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