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手术机器人?外国的不一定比国产的好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涉及23个专栏中提出的160多项重大工程和项目,将成为未来5年国家发力重点,“手术机器人”位列其中。
什么是手术机器人?
事实上,手术机器人只是一个手术平台。在手术中,医生可以远离手术台坐在操作控制台中,双手握住手柄,同步控制患者体内的机械臂手术器械进行手术。在这个系统操作下的手术过程比起传统的手术更可控,而且给“远程手术”带来了发展空间:未来,北京、上海的医生远程控制新疆、西藏的机器人进行手术都可以变为现实。
在我国,目前机器人手术主要用于普外科(肝胆、胰腺、胃肠道、甲状腺等)、心脏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妇科、小儿外科、咽喉头颈外科等等。
一个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目前几乎国内所有公立、民营医院所应用的机器人清一色进口,直觉外科公司凭借“达芬奇机器人”成为最大赢家:根据中国区供应商的统计,从2006年第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落户国内至今,截至2015年12月,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数十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去年共完成手术11445例,历年总计完成手术22917例。在美国,2007至2013年间有170万名病人进行了机器人手术。
根据IFR(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在2018年,全球医疗机器人的销量会达到约4000台,从2014年起,未来4年内平均每年年均复合增速将达到34.45%,在中国这一数字会更加好看。
政策扶持加之庞大的市场增量,对于国内的医械企业来说,谁能率先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术机器人设备,谁就将占有市场先机。
对于国内的患者来说,尽管手术机器人拥有诸多优势:精度更高、有效避免人工手颤抖的缺陷、出血量更小、影响系统有效扫除手术盲点……但敢于尝试的患者仍不是很多,除了信任度之外,高昂的手术费用是另一个主要因素。
这样高昂的费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机器人本身购买昂贵,一台达芬奇机器人在国内的售价在2000万元左右。
更重要的是耗材费用。从一开始,这家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占有量超过50%的机器人公司采取的就是“设备+耗材”的商业模式。每个机器人的“机械臂”大约只能使用十次,而每次手术就要用到3~4条机器臂,每条机械臂的更换成本接近2万元,平均下来,每台系统销售后的年服务费耗材费接近200万元。
国产机器人的出现有望打破这一瓶颈
广东省机器人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员吴新宇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产的手术机器人,无论是生产工艺还是关键零部件的采购,门槛都将更低,价格将会只有进口机器人的三分之一,并且有望在3~5年后登陆市场。
事实上,此前由国家科技项目支持,天津大学、中南大学等单位联合研发的国产手术机器人“妙手S”就已经成功进行了临床试验。
在业内人士看来,除了机器人生产企业的制造创新,使用者的培养也是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机器人手术就好比打游戏,手术做得好不好还是要看医生的操作水平。”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任医师华克勤对记者透露,目前他们医院已经进行了200多台机器人妇科手术,出于医疗安全的保障,目前在我国机器人手术通常由主任级别以上的医师操刀,以此控制手术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