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急救智能辅助系统的设计方案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急救辅助系统基于EC5-1719CLDNA高性能单板电脑,添加人体生命征监测传感、音视频模块、无线传输模块、数据库及应用软件,以及心电监测设备,实现了人体生命征实时采集监测、病史采集、病情快速诊断、疑似病例查询、远程专家急诊、心电分析等功能。利用本系统在院前急救环节对患者进行快速病情诊断及指导急救,有效地降低病人死亡率和伤残率。
0 引 言对于意外事故、突发疾病等疾病,都存在急救“时间窗”,如果能够在院前急救环节快速诊断并施予有效急救,在很大程度上能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医疗救护车上的流动医疗小组很难配备经验丰富的专科医生,从而没有采取最及时有效的措施,或错过了最佳的救助时机。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利用EC5-1719CLDNA(嵌入之星)为系统内核,结合人体生命征监测传感、音视频模块、TD-SCDMA无线传输模块、GPS模块所实现的救护车急救智能辅助系统为此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1 系统设计与实现系统由救护车端和急救中心端两部分组成,双方通过TD-SCDMA 无线模块进行数据通信。救护车端主要完成对病人的生理特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采集,病人心电图的分析,并将采集的数据实时通过无线模块传送到救护中心端,用以方便中心对病人做出全面的远程诊断。
急救中心端负责管理和调配救护车,接收各救护车发送的实时生命征数据和初步诊断结果,并通过实时音视频通信,为急救中心专家提供数据、图像等诊断参考,以指导救护车实施更有效的救治方案。
整个系统总体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重症救护车辅助系统总体框架
救护车端采用EC5-1719CLDNA(嵌入之星)高性能单板电脑,利用集成化的传感器对脉搏、体温、呼吸信号进行实时采集处理和传输。设计框图如图2所示。
图2 救护车端功能系统结构
整个救护车端可以分为四个模块:完成对病人生理特征采集的数据采集模块;完成对病人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的人机交互模块;完成与中心联系的无线模块;完成与中心进行视频对话的声音图像处理模块。
其中数据采集模块为整个系统的关键部分,采集所得到的信号由16位∑-Δ模/数转换器AD7705实现,该芯片内含数字滤波器,因此省去了单独的滤波电路,同时达到了很好的滤波效果。采用的控制由两片单片机进行控制,采集得到的信号送到主控系统进行分析处理。
由于本系统中救护车是在移动中与中心端进行交互的,在中心端配置了无线网卡来接收救护车终端的数据外,本系统在救护车终端还采用科瑞特公司的GPS模块(标称定位精度10 m),通过GPS终端从卫星获得本地的GPS坐标,根据定位的信息,帮助救护车端和急救中心端了解救护车的当前位置。
同样,在移动中传送音视频也比静止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系统采用了套接字(Socket)技术,通过无线方式进行音视频数据传输。同时为了缓解在网络通信不好的情况下导致的数据积压,数据不能发送出去的情况,系统发送端采用停等策略,即每次发送完数据后对接收端进行监听,设置标志位,以判断是否停止视频帧的压缩。在接收端,接收到视频帧以后,向发送端发送标志位,使接收端开始压缩,传送下一帧数据。这样,当网络异常时,由于停止压缩,这样就不会造成数据积压。
2 系统测试 2.1 脉搏模块测试针对同一被测者,同时用示波器测量脉搏传感器HK-2000B信号的波形,与本系统系统输出波形进行比较。波形如图3,图4所示。
图3 示波器输出脉搏波形
图4 本系统输出波形
对不同年龄、性别及不同状态下的被测者进行脉搏的测量,结果有差别。
测试结论:通过与常规测量搏的方法进行比较,发现系统测量脉搏更加准确,且利于存储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