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稿机器人抢编辑饭碗,未来还有编辑吗?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日,今日头条人工智能实验室与北京大学联合研发的写稿机器人xiaomingbot获得了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该奖项被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代表了中国人工智能学界的重大突破与最高荣誉。
机器人写稿、出诗集、获奖,你怕了么?
其实,早在2009年美国的职业棒球大联盟季后赛上,一款名为StatsMonkey的人工软件率先完成了一篇机器稿件,写稿机器人的概念由此而生。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件事成为了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
随后,包括《福布斯》在内的媒体纷纷开始尝试机器人写稿,依靠强大的大数据平台,机器人30S完成一篇稿件的速度无人能及。一时间,媒体圈里编辑失业,记者下岗的声音此起彼伏。
值得注意的是,机器与人最大的差别是人拥有意识,机器没有。写稿机器人可以通过对核心数据的梳理,根据算法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但对诸如深度报道、人物类题材的稿件,其暂时还无法胜任。
就在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的时候,今年5月19日,微软小冰举办了第一部原创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的新书发布会。据微软技术人员称,自2017年2月起,小冰在天涯、豆瓣、贴吧、简书四个平台上使用了27个化名发表诗歌作品,其不仅获得了大量跟帖评论,并且几乎没被察觉出是非人为所作。
小冰成长的速度是令人震惊的。100个小时,对一个从没接触过诗歌的普通人来说,也许连读懂一个诗人都不够,但小冰已经看完了1920年以来519位中国现代诗人的上千首诗。经过一万次的迭代学习,100个小时后,她已经获得了创作现代诗的能力。
对创作诗歌、写稿的机器人来说,它的核心技术是自然语言理解,自然语言的处理是目前人工智能领域难度最大的课题之一。人类语言具体复杂性,同一个字、词,同一句话可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此外,想要真正理解人类语言,还需要有足够的背景知识储备,这些都是自然语言理解在发展中要攻克的。人类的跨界思维转换也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正如今日头条科学家、头条实验室总监李磊所言,“我们做新闻机器人的目的并不是取代新闻记者,而是帮助记者创作出更高质量的内容。”
人工智能是岗位杀手还是就业助手?
创新工场李开复曾表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未来诸如银行出纳员、客户服务代表、电话销售员等岗位将会逐渐消失。
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影响可以从两个层次上来看,其一: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前沿技术对就业市场的整体性影响;其二:人工智能的技术特性对就业市场带来的结构性影响。
与前三次工业革命不同的是,人工智能不仅是对体力劳动的取代,同时也会对部分脑力劳动产生影响。但,诸如心理医生等高技能、创意性的工作则很难被替代。根据相关研究,20年后将会出现一大批前所未见的新职业、新岗位,其比重将占所有岗位的70%。
因此,失业的担忧虽然不无道理但也不必过分放大。回顾人类的发展历史,每次的技术革命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虽然短暂出现了工人失业问题,然而新技术也往往带来了更令人期待的新岗位。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研究数据显示,到2020年,机器人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直接或间接创造的岗位总数将从190万增长到350万,每部署一个机器人,将创造出3.6个岗位。
通过进一步细化人工智能技术能力和职业所包含的内容,麦肯锡认为人工智能不是直接替代职业化的岗位,而是替代工作内容,预计全球50%的工作内容可以通过改进现有技术实现智能化。
如何与人工智能技术“共舞”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始终是马克思追求的革命目标。未来,“人机协同”将成为主流工作模式。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人类可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比如接送学生上下学的校车司机,当无人驾驶技术足够成熟的时候,他便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与学生的沟通以及对整个车内车外状况的把控中。如此一来,人工智能不仅没有取代他的工作,反而提高了他的工作效率和工作安全性。
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水平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介于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保持竞争力快速发展,必须积极采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模式。
从长远来看,对人才的培养不容忽视,智能化的生活生产对人的技能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包括人机协作的技能,企业和政府应加强在岗培训,帮助员工提升能力,培养创造力和学习能力。
事实上,任何新兴技术的出现都会给整个大环境带来阵痛,人工智能技术也一定会导致一些地区或者产业领域出现差异化的发展。作为被挑战的人类,不管对手是机器还是人,提升自身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