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讯飞刘庆峰:AI掀起热潮,岗位替代已是大势所趋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7年,人工智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热潮。
这也是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12月,工信部印发《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对于占据了中文语音市场70%以上份额的科大讯飞而言,这同样是屡现突破的一年:8月,刷新了全球肺结节测试的世界纪录,读片准确率达到94.1%;11月,旗下重量级产品--人工智能机器人智医助理成为全球首个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测试的机器人。
11月,科技部公布了首批4个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依托科大讯飞建设的智能语音平台位列其中;12月,科技部印发通知批准依托科大讯飞建设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12月初的2017广州《财富》全球论坛期间,21世纪经济报道同其他媒体采访了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
刘庆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将带来两方面的变化,一是使人机交互的方式发生改变;二是机器可以使很多优秀的人类能力得到复制,让人类从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加有价值的工作。
在刘庆峰看来,未来3-5年时间内,人工智能的行业格局会确定,更开放的、在垂直领域深耕的企业,将更可能赢得先机。
“让人类站在人工智能的肩膀上”
《21世纪》:很多人都在关注人工智能对普通人的影响,尤其是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工作的可能性,你怎么看待这方面的趋势?
刘庆峰:最近有很多第三方分析,我们也很认可,比如拿365个社会行业,分析人工智能在哪些领域可能替代人,替代率最高的是客服人员、速记员、银行柜员这类机械的、重复的岗位,事实上人类本来也不喜欢这些岗位。
此外,即便需要知识积累、学习记忆能力以及明确逻辑的工作,同样可能被逐步替代。比如高盛的柜台交易员由600人缩减到了2个人,这确实会是个大趋势。
最后的大致结论是:有三类岗位很难被替代。第一类是需要交流沟通的,所谓人情练达的艺术,人工智能短期内很难做到;第二类是需要有同理心、情感的,比如说像老师这样的职业;第三类是需要推理能力、创意和灵感的。所以每个人要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尽可能让自己融入到人机耦合的趋势中去。
应该注意的一点是,即便没有人工智能出现,劳动力结构也会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变化,就好像马车夫的消失。随着公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掌握互联网的能力越来越强,很多传统岗位被替代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但因为AI的出现,整个社会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基本生存资料的保障不成问题,那些即便工作被替代的人不至于忍饥挨饿,不至于有病没法医治,人工智能会使看病成本大幅降低,它能把最好医院的医生、最好的老师送到每一个家庭。当然,在大量工作被取代而新的岗位还未被创造出来时,针对普通大众的社会保障体系要跟得上。
此外,AI会使泛娱乐无处不在,满足人们的情感性以及个性化需求,所以我觉得人工智能是把社会变得更美好。
《21世纪》:你说过人工智能要从赋能行业到赋能个人,具体怎样理解?是否每个人都需要变为“技术专家”?这会不会进一步产生“信息鸿沟”?
刘庆峰:今年5月,科大讯飞的阿尔法蛋人工智能机器人跟广州的天才少年团PK科普知识,这些天才少年是从广州科普大赛中选出来的,初中生、高中生各3名,结果阿尔法蛋以90分对70分战胜了天才少年团。
结束后我们告诉大家,不用惊慌,以后人跟机器PK这些知识并没有太大意义,这就好比人跟机器下围棋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应该是人带着机器人,去做老师和家长从来没有想象过的事情,体现人的创造性特点。
我们的希望是,AI从赋能行业转向赋能个人,让AI像水和电一样,触手可及。今天给你配一台人工智能助手,它可以帮你解决5%的工作,半年后达到20%,三年后达到50%,五年后能达到80%,你只需要做决断、创意以及灵感方面的工作,这时候才可以说人类站在了人工智能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