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隆科技: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产业集群,建设“人工智能大湾区”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据悉,人工智能标准体系结构包括基础标准、平台/支撑标准、关键技术标准、产品及服务标准、应用标准、安全/伦理标准六个部分。
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沸沸扬扬,相关标准的制定也显得尤为迫切。
1月18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专家咨询组。总体组组长为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赵波,副组长人选涉及阿里云、科大讯飞(61.370, -0.18, -0.29%)、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相关高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担任专家咨询组组长。
据了解,国家AI标准化总体组在人工智能标准化中承担统筹协调、规划布局的角色,负责开展人工智能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包括拟定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规划、体系和政策、协调相关国家标准技术内容和技术归口、建立AI基础功行标准与行业应用标准的传导机制等。专家咨询组则由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组成,负责为总体组提供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规划、体系和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咨询。
“标准化工作对人工智能及其产业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的作用,既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抓手,也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赵波表示,“我国虽然在人工智能领域具备了良好基础,但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仍亟待完善。”
标准引领产业
本次国家AI标准化总体组、专家咨询组的成立,是对上月工信部印发《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回应。
此前的“行动计划”对我国人工智能未来三年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其中的四大发展目标之一便涉及基本建立人工智能产业支撑体系,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测试评估体系及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人工智能标准的先进与完善与否,关系到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强弱。”赵波指出。
事实上,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均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无论是美国发布的《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策略规划》,还是欧盟发布的“人脑计划”,或是日本实施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网络安全综合项目”,均提出围绕核心技术、顶尖人才、标准规范等强化部署,力图抢占新一轮科技主导权。
据赵波介绍,当前市场上已出现可规模化、可商业化产品和应用,但需要以标准化的手段固化技术成果,实现快速创新推广;诸如人脸识别系统、智能音箱、服务机器人(18.370, -0.04, -0.22%)等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也需要统一标准以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而围绕诸如自动驾驶领域“电车难题”的伦理问题、苹果手机指纹泄露用户隐私等问题,也需要制定相关安全标准规范,确保信息安全及智能系统服务于人类伦理。此外,在当前行业巨头以开源算法、平台接口绑定等方式打造自有深度学习框架等生态体系的现状下,用户数据信息较难迁徙,反倒形成数据孤岛,标准的统一更容易实现厂商之间的互操作与协同。
“无论是基础标准、技术标准还是伦理标准,都是未来国家AI标准化总体组的重点考虑方向。”国家AI标准化总体组副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吴文峻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于这些领域的研究与探讨将是齐头并进的。”
标准体系结构
通过分析国内外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可以发现AI标准化的需求所在。
“作为人工智能行业内企业,我们能够感觉到大家对于标准化的迫切需求。”科大讯飞副总裁严峻表示,“首先想到的便是系统框架,其次是能力,人工智能技术与行业结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才能定义为智慧,这是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此外人工智能接口、数据的标准以及评价,也是行业标准化极为重要的方向。”
围绕这些需求,人工智能标准体系结构也随之形成。“人工智能标准体系结构包括基础标准、平台/支撑标准、关键技术标准、产品及服务标准、应用标准、安全/伦理标准六个部分。”赵波表示。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具体介绍了该体系结构。其中,基础标准涉及术语、参考架构、数据和测试评估四大类,位于人工智能标准体系结构的最底层。平台/支撑标准是对人工智能硬件、软件、网络和数据的综合集成,在人工智能标准体系结构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关键技术标准主要针对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和VR/AR等领域,为人工智能实际应用提供支撑。
应用标准则位于人工智能标准体系结构的最顶层,面向行业具体需求,产品及服务标准涉及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中形成的智能化产品及新服务模式的相关标准。安全/伦理标准贯穿于其它部分,支撑整个行业发展。
“华为从最初就认为人工智能是企业的使能技术,通过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帮助企业内部实现效率提升。”华为云战略与业务发展副总裁宋哲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围绕当前AI标准的制定方面,考虑到开源已成为当前行业一种事实性标准,宋哲炫建议在整个标准制定流程中,将开源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引进,以便真正的标准推出后可以很好地落地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