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的发展快速推进了工业化数字化的进程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工业技术是世界先进产业,中国是第一制造大国,可以说它是中国国力强盛的标志。如今,科技的快速发展,工业也引进了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它可以帮我们高效完成工业在技术方面的发展。工业机器人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基础装备,不管是在汽车制造行业还是机械加工等行业都是必不可少的,动制造业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升级。
工业机器人:快速发展
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市场保持快速增长。自2013年以来,我国已连续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需求国。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与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联合统计,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继续增长,达8.9万台,其中,国产机器人销售增速基本稳定,销量2.9万台,同比增长30.9%,市场销量占比为32.7%。从行业应用来看,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行业是我国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应用市场,占比高达42%,其次是电子电气行业,占比为14%。随着我国自动化工厂的发展,工业机器人在其他工业行业中也将得到快速发展,如金属制品、橡胶塑料、食品饮料等领域。
产业高度集聚沿海地区,区域布局各具特色。综观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与本地区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实力有较大关联。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大体分布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北京、哈尔滨、沈阳等地产业发展涵盖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集成应用、技术咨询等,长三角地区在汽车和电子制造需求的带动下,形成了昆山、张家港、南京、常州、徐州等一批专业机器人产业园区。珠三角地区的广州以机器人本体研究与制造为主,深圳以伺服驱动、控制器见长,而佛山东莞主要集中在机器人系统集成和应用领域。中西部机器人产业集中在武汉、重庆、芜湖等地。
资本关注度持续升温,机器人步入“黄金时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臻成熟,制造业高端化、自动化、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越发明显,互联网企业在加速向机器人领域迁移,资本也逐渐聚焦机器人领域,相关初创企业纷纷崛起。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企业步入了资本市场。2017年新有10余家机器人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对提升企业形象和外部资源获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资金投入方面,科技部将计划启动实施“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新批复2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用来支持包括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示范应用等各个环节发展,旨在进一步加强机器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为提升我国机器人智能化水平进行基础前沿技术储备。
机器人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完善产业政策,支持产业发展。近年来,国家在政策层面对于机器人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码,并先后采取了多项优惠措施。随着《中国制造2025》、《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国家战略先后出台,强基工程大力推动,制造强国战略全面推进,各省市积极布局机器人产业,全国形成了十余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园区,和数十个省级特色机器人产业发展基地。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服务发展。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安徽等省市响应国家号召,重点支持优秀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各类创新主体,搭建机器人操作系统、关键零部件、整机集成、应用示范等公共研发平台,支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究开发机构等技术研发平台,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支持关键技术突破,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国家明确提出重点攻关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关键技术,实现产品性能、精度、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取代进口产品,从而实现产业链的完整化和自主化,全面提升我国机器人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各省市面向重点行业需求,推动工业机器人成果应用,提升成套设备及系统可靠性和应用服务创新能力,重点支持区域内产学研合作,推动并实现产业化发展。
机器人产业:迎来新发展机遇
当前,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制造业融合渗透,工业机器人产业也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其中,金融因素对技术创新及产业演进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产融互动发展成为新趋势。我国拥有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随着核心环节国产化替代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优化技术创新和产业培育环境,加大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是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形成一批工业机器人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二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全球优势资源开展合作;三是加强社会多元化资本投入,设立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创新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创投机构等投资机器人产业,为产业创新及市场化应用提供经济保障;四是加强科普宣传,形成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二,以北京为核心,构建全国性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协作体系。一是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引领作用,面向全国开放共享创新资源,搭建机器人跨区域创新合作网络,重点推进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测试平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应用示范等工作。二是重点突破智能操作系统、感知识别与控制、深度学习与云机器人以及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和末端执行器等关键技术。三是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加强机器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国家级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
第三,全面落实机器人发展战略,建立机器人产业保障措施。一是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相关省市科委、发改委、经信委等部门共同研究机器人产业培育与技术创新的重大问题,制定相关政策,加强统筹协调。二是强化社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机器人咨询机构、研究院所、协会、联盟等社会组织的作用,为产业培育提供咨询评价、沟通联络等方面服务,推动机器人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与科学发展。三是设立国家、省、市级机器人重大发展专项,全方位支持产业链技术创新,持续推动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