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三星LG均表示到美国建厂 国内家电商这下可以松口气了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尽管在一些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方面,中国家电业仍落后于日韩,但在制造规模和能力方面,中国绝对领跑全球。不过,2017年以来,这一相对稳定的局面似乎有了松动的迹象。日前,钉科技了解到,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收购日本夏普的鸿海,以及全球最大的电子企业三星,分别表示要去美国建面板和家电制造工厂,未来中国家电制造的优势是否还能保持,中国家电业是否会受到强力冲击?
中国品牌开始走向世界
美国突然成为香饽饽5年前,外界很难想象有大批的消费电子品牌要争先去美国投资设厂。毕竟,就连全球影响力巨大的苹果公司,都不愿意在美国本土生产iPhone。但,如今这样的状况发生了显著改变。
iPhone不在美国本土生产,苹果将其交给富士康在中国等地生产。但有趣的是,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却已决定,要到美国投建新的工厂。5月27日,已被鸿海收购的夏普社长戴正吴证实,夏普和鸿海将赴美国投资面板厂。
在美国投建的工厂并不是做做样子,其产能、投资金额甚至超过了鸿海在广州增城投建的面板厂。据悉,代号818的10.5代厂将设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月产能将可达9万片,能生产8K电视需要的高端面板;代号868的6代厂则将设在底特律,使用夏普IGZO技术制造,专攻车用、航天等高端产品,月产能6万片。
不仅鸿海,韩国双雄三星和LG也被披露要到美国投建工厂。《韩国经济新闻》报道称,三星电子公司计划投资3亿美元,在美国建设一个家电生产厂,这座工厂将建在南卡罗来纳州的Blythewood,生产洗衣机和燃气灶等产品。此前,LG电子在3月宣布,将投资2.50亿美元,在美国田纳西州投建新的家电工厂。
美国制造的确在回流
尽管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部分制造业向成本更低的国家迁移不可避免。除了中国之外,国外知名电子品牌在越南、印度等国家投资设厂也逐渐成为常态。但很多人不理解的是,为什么鸿海、三星要去发达国家美国投建工厂?
钉科技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
一是被动响应美国新政府的号召。众所周知,新一届美国政府更倾向于贸易保护主义,希望重振美国制造业,因此号召甚至要求美国公司将生产制造业务回迁美国本土,对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也发出了或明或暗的警示。在这样的背景下,与美国企业有紧密业务关联的鸿海,以及对美国市场高度依赖的三星、LG,响应号召去美国投资建厂,属于政治正确。
二是巩固美国高端市场的领导地位。三星、LG在中国市场的业务连年下滑,但在北美市场却有着出色的表象。选择在美国投资家电工厂,可以保证更快速的市场响应,巩固这一全球最重要的高端市场的地位。通过在北美高端市场的良好表现,可以将品牌和产品、技术优势追歼传导到中国以及其他新兴国家市场,带动整个家电业务的发展。
三是投资成本并没有想象中的高。此前,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就表示,在美国投建工厂成本并不比中国高。他表示,在美国建厂,土地基本不要钱,而能源、电价是中国一半,天然气只有中国的1/5,且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税务比美国高35%。计划在美投资10亿美元的曹德旺认为,在美办厂利润比中国高。
中国家电业不必惊慌鸿海、三星、LG等国际巨头选择到美国投资建厂,对中国家电业的发展会不会造成冲击?钉科技认为,影响肯定会有,但完全不必惊慌。
首先,从总量来看,美国制造与中国制造相比,在规模上仍有相当大差距。目前,中国家电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强大的制造能力,成为全球家电产品的最大生产基地。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空调、彩电、大部分小家电等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比重均超过70%,中国制造的45类家电产品销量稳居全球第一。虽然近期有一些电子巨头去美国建厂,但美国的经济结构并不会让制造业成为主流,科学的产业分工仍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合理路径。
全球各地都能看到中国品牌身影
其次,中国家电业已经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制造并不是唯一优势。目前,以海尔、海信、创维、长虹、京东方、华星光电为代表的中国家电品牌,在芯片、压缩机、面板、模组等关键技术和部件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经逐步构建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综合竞争力。制造的规模和成本优势,不再是中国家电业的唯一优势,技术和市场优势将主导中国家电业的下一轮增长。
最后,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中国家电业也在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海尔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白电企业,在美国和欧洲设有工业园和生产基地;海信在捷克、墨西哥等都设有工厂,在美国设有研发中心;创维在欧洲也多有布局,收购了德国电视品牌美兹……随着中国家电企业全球业务发展的需要,到欧美等国家投资设厂已成常态。因此,不仅鸿海们会去美国建厂,未来也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做大海外市场的蛋糕。
综合来看,中国家电业只要继续提升核心技术能力,巩固本土市场优势地位的同时,大力海外市场,家电的“美国制造”就不会对我们形成实质性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