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为什么做不好云计算?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谷歌云项目再次「受挫」。
不久前,谷歌云宣布放弃「Isolated Region」计划,该计划指谷歌将网络基础设施与中央云计算系统分开,允许第三方公司代运营谷歌云的服务。
换句话说,谷歌云退出了中国市场,正式取消了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定制」产品项目。战略重心发生倾斜,优先发展欧洲、中东、非洲市场。
谷歌云放弃中国市场,是中国市场不「香」吗?答案是否定的。
中国云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因为「新基建」,国内云计算市场规模还在迅速增长。相比之下,谷歌云的竞争对手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在中国市场发展顺利,业务驶入「快车道」。
谷歌云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上却「落单」了。考虑到投资中国市场的金额巨大,再加上谷歌进入云市场多年,份额却一直徘徊在个位数。在美国本土市场业绩时时未见起色时,谷歌很难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新兴市场。
其实,谷歌云「放弃」中国市场,意味着,谷歌云业务发展的阶段性「失败」。布局云计算具有战略性意义,不但有利于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还有巨大的利润空间。从产品、技术角度来看,谷歌云优势明显,但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谷歌始终没有在云市场爆发?远远落后于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
错失收购良机谷歌提出云计算概念的时间,要比亚马逊早很多年,却被亚马逊抢了先机。2006 年,亚马逊推出 AWS 云业务,两年后,谷歌才推出 Google App Engine,微软进入云市场的时间更晚,在 2010 年。
原本具备「先发」优势,但谷歌真正意义上开始发力云市场已经是 2015 年,当时 Diane Greene 担任谷歌云 CEO。Greene 是虚拟化软件公司 VMware 的联合创始人,2015 年,Sundar Pichai 担任谷歌新任 CEO 后,Greene 开始掌托谷歌云业务。
就在大家都以为 Greene 能为谷歌云带来「新气象」时,Greene 却让大家失望了,在她的统治下,谷歌云一再错失市场良机。最典型的就是失手 GitHub 和 Red Hat 两大收购案。
2018 年 10 月,微软收购 GitHub,一年后,IBM 收购 Red Hat。据了解,在两场收购中,谷歌也参与其中,但最终因为内部意见不一致,没有达成交易。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云计算行业已经走到「变革」的关键节点。开源、混合云是未来云市场的两个关键词,混合多云将成为企业上云的主流形式,代表着云计算的发展方向。
微软收购 GitHub,是其从封闭走向开源的一个重要标志。GitHub 是全球最大的代码托管网站,与 Azure 集成后,可有效提高 Azure 的生产力与工具链,还能吸引更多的云客户。Red Hat 则拥有开源混合云的关键技术,在开源的云计算平台 OpenStack 方面,技术积累深厚,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 都离不开 Red Hat 的混合云技术解决方案。
外界普遍认为,IBM 收购 Red Hat,能通过混合云优势,对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 所在的云市场产生威胁。
因而,微软、IBM 已经为自己的未来,购买到一张有效的「通行证」。谷歌因错过 GitHub、Red Hat,将来很可能处于更加不利的位置。
不过,很难说 Diane Greene 在任期间,谷歌云是完全失败的。毕竟,Diane Greene 的到来,使得之前完全有可能无法在云市场立足的谷歌云,逐步获得市场份额,并让谷歌重新审视云计算业务的可能性。
另外,Diane Greene 雇佣了很多营销人员,主导了一些大型客户上云,如 Twitter、汇丰银行,还建立合作伙伴机构,与 SAP 达成生态合作。并在数据中心、海底线缆领域投资数亿美元,在垂直领域金融、医疗、能源、制造、游戏等也取得一些进步。
即便如此,谷歌云在行业中的存在感也微乎其微。其中更主要的原因是,与谷歌以往搜索业务「坐地收钱」不同,谷歌对 To B 业务的理解远远不够。
「基因」决定商业能力与甲骨文等传统IT公司相比,谷歌这类互联网公司在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很大。比如,现任谷歌云 CEO Kurian 习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相比之下,谷歌以消费者为核心,重技术,工程师文化占据主导,倾向于扁平化、协作式管理。
尽管,过去重视技术驱动着谷歌获得较高的市场利润,但该策略放在企业端完全不奏效。「技术并非唯一因素,现阶段,技术更多是秀肌肉、背书,云计算归根结底要实现商业逻辑闭环。」阿里云员工刘伟告诉极客公园(ID:geekpark)。
谷歌云在一些先进云理念的感知方面,的确具有前瞻性。比如,这两年,云市场流行的容器、Serverless 无服务器等概念,谷歌云比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 提出的都要早。在 AI、机器学习 ML 技术方面,谷歌云也一直领先于竞争对手。
但是,谷歌云技术实力过硬,却不知道如何与企业的IT部门打交道。一位前谷歌高管曾说,在某些情况下,将谷歌工程师直接推到客户面前是一种极大的风险,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耐心,来帮助客户解决技术故障。而往往一些大型企业客户希望云服务商与自己保持紧密的合作联系,这些大企业的要求,谷歌的工程师都不能适应。
同时,技术过硬可能带来一个反面,谷歌的产品设计有时候脱离实际,过于复杂,直接导致大企业客户的开发人员没有办法使用。此外,云产品也不是依靠单点能力输出,赢得客户,更多的是通过多点能力的组合,以及全面、整体的云解决方案。
谷歌云并没有在市场营销、销售、解决方案方面进行足够多的投入,所以,无法对自家产品进行清晰地定位,了解企业真实的场景需求,与企业客户走得更近。
阿里云员工郑杰对极客公园透露,相比于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谷歌云的销售打法可能有意识地倾向于做单一企业的大单,不具备可复制性,但是有轰动效果。
比如,前两年,谷歌云拿下美国排名第一的电信运营商 Verizon 和头部跨境电商 eBay 等大品牌客户的订单。今年,则拿下时下最火的短视频平台 TikTok 的 8 亿美元订单。亚马逊 AWS 则走的是中小型企业客户路线,微软 Azure 的优势在于混合云解决方案,以及 Office 365 等企业、政府资源。
实现云产品的商业闭环终归需要广泛的客户基础、众多渠道合作伙伴,成千上万的开发人员、销售人员,即庞大的云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建设上,谷歌做的依然不到位。
生态系统缺位「目前,亚马逊 AWS 的云生态做得最好,包括云上的 SaaS 服务提供商,ISV(独立软件开发商)、SI(业务集成商)等,比如,帮助企业迁移上云,数据库服务,软件服务等。当然,SaaS 生态只是一部分,云生态还涉及很多。」阿里云郑杰说。
谷歌云一直没有建立起一个可以与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 匹敌的生态合作伙伴渠道体系。仔细观察会发现,无论是亚马逊 AWS,还是微软 Azure,每一年的云产品发布均有合作伙伴的身影,甚至一度将合作伙伴推向前台,占据绝对 C 位。
云竞争的本质是生态圈的竞争,这个生态圈不仅包括产品、技术,还包括不同行业企业客户、渠道伙伴,甚至是竞争对手,为各种市场提供服务,包括高端、中端市场、SMB(中小型企业)市场等。
比如,亚马逊 AWS 和微软 Azure 基于大数据分析、AI 等技术建立的 ISV、渠道合作生态系统运转良好。相反的例子是,基于谷歌开源机器学习平台 TensorFlow 的 AI 生态,因产品过于复杂,缺少生态、渠道的支持,以至于很少有人可以使用谷歌的工具来构建解决方案。
此外,亚马逊 AWS 和微软 Azure 都有相应的合作伙伴计划,且推广、运营多年。
亚马逊 AWS 合作伙伴计划(简称 APN),不仅为合作伙伴提供技术、产品、市场的支持,还有商业发展计划、培训等项目。同时,亚马逊 AWS 还扶持创业企业,包括投资、孵化器、加速器等组织机构,帮助企业完成上云「最后一公里」。微软 Azure 与亚马逊 AWS 类似,也是围绕渠道伙伴,采取渠道伙伴优先的策略。
大洋彼岸的中国云厂商们,在生态布局上,也有着相似的路径。比如,去年开始,阿里云、腾讯云、用友三家云厂商先后发布「SaaS 加速器计划」,降低开发者门槛,构建 SaaS 生态体系,从而推动云基础设施层面的增长。
去年 7 月,阿里云还拉来全球最大的 CRM 厂商 Salesforce,为自家生态「站台」。阿里云沈涛曾说,细分领域有无数 ISV 比我们懂得多,这种行业应该是 ISV 引领我们,我们要往后退。
反观,谷歌云在生态系统建设方面,没有一件让人印象深刻的案例。
据业内人士了解,谷歌云内部有个时间表——在 2023 年前超越亚马逊 AWS 和微软 Azure。而仅从退出中国市场来看,谷歌云距离实现这个目标,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要走。
(注:应采访对象要求阿里云刘伟、郑杰为化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