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加速汽车向轮式机器人转变吗?李德毅院士这么说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3月10日,由智东西、AWE、极果等联合举办“GTIC 2017全球(智慧)科技峰会”在上海证大喜马拉雅中心正式开幕。学术界、投资界、创业圈和产业链在这里激烈交锋,NVIDIA、Neato RoboTIcs、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科沃斯机器人、Ninebot(纳恩博)、威马汽车、奇点汽车、驭势科技、歌尔股份、地平线机器人等近40位大佬轮番登台。
作为2017年上半年人工智能领域规格最高的峰会,GTIC聚焦“机器人产业”、“汽车新势力”、“家居物联生活”领域,探讨技术变革下的掘金机会、消费升级与生态建设,带来最前沿的实践经验和判断。
在上午的演讲环节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发表了名为“自动驾驶的技术变迁”的主题演讲,详细解构了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与辅助驾驶中的难点与核心要素,以及自动驾驶现有应用阶段与未来发展方向。
以下为李德毅院士演讲的要点精摘:
1、人工智能能够为家电厂商和消费者提供: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变、人性化、个性化这三大板块的功能升级。不具备人工智能的自动化已经触及了发展的天花板。现有的家电厂商要改变思路,增加学习功能——比如不具备学习能力的扫地机器人,只能靠随即碰撞模式进行清扫,效率低下且容易损坏。
2、汽车总有一天能够像地铁或是高铁一样,自动行驶在封闭的结构化道路环境下,实现自动驾驶 + 智能网联。把自动驾驶和网络能力捆绑。依靠5G、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依靠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位置服务,智能车联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3、自动驾驶的1-5个等级(辅助驾驶、部分自动、有条件自动、高级自动、完全自动)中,自动驾驶启动计算机程序,让汽车自动开,如果程序不合适,则由人来调程序。本质上是程序员通过程序教机器人开车,汽车成为软件定义的机器,实现自动驾驶。自动驾驶的车无需有个性。
4、由于在交通过程中常遇到偶发的、超强的、随机的天气、道路和社会环境扰动,现有的汽车认知能力比不上一百多年前人们的常用交通工具:马匹。因此自动驾驶的一个重点就是研发一个物化驾驶员在线认知的智能代理——驾驶脑,释放人的注意力,释放人的驾驶认知;把驾驶员的工作用机器人替代,是有自主决策和行为能力的认知主体,实现自主驾驶。
因此,对于自动驾驶,李德毅院士提出了一个重点结论:自动驾驶,难在拟人,不仅在车。人工智能的使命是加速汽车向可交互的轮式机器人的转变。
5、智能车研发的困难,不仅仅是汽车动力学的性质和各种各样的传感器要求,更重要的是要研发和驾驶员一样在线的“机器驾驶脑”,模拟实现人在回路的自主预测和控制,应对车辆行驶中的不确定性。而现在把人在回路中的自主驾驶让车厂去模拟、以及把机器驾驶脑的研发让车厂去做, 对汽车厂商要求太高了。
6、自动驾驶的芯片未来发展要求:“一大一小,两高两低”——大接口、小尺寸 、高性能、高可靠 、低功耗、低成本。可利用微电子技术,采用CPU+GPU+FPGA+ASIC架构,生产专用芯片和板卡,研发驾驶脑。
7、汽车发展的这130年间,车辆动力学性质已经相当完善,人机工程学的巨大成功导致纵向控制和横向控制的解耦,为智能车的自主驾驶和双驾双控奠定了基础。随着辅助驾驶ADAS逐步发展:辅助人、辅助无人、全自动驾驶车。在今后的一个世纪里,会出现人工驾驶、局部自动驾驶和自驾驶混驾的状况,这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然导致ADAS的转型。今后的轮式机器人能够和多种人交互,“机驾为主,人可干预, 人机协同共驾”的未来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