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原因揭示中国VR产业发展现状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去年秋天,我应清华大学(可谓“中国的麻省理工大学”)之邀,来为学生设计一项新的混合课程。在教育以应试和死记硬背为主的中国,我的目标是解放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学会批判性的思考,同时也通过新的教学方法,以及类似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这种拥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来探索教育的前沿。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好机会,能直面这一产业的活跃分子,比如正处于忙碌阶段的小米等等。那么,小米最新版本头盔是如何反映了,中国在全球VR产业里扮演领军角色的呢?这一市场和西方相比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听我慢慢道来。
序幕:小米公布VR眼镜
几个月前,小米在北京大学举行了发布会,正式揭晓了小米Note 2手机。但是真正博人眼球的不是这台手机,而是名为“小米VR”的VR头盔。比起此前该公司推出的类似谷歌Cardboard(手机盒子)的小米VR玩具版,这台设备的性能要远远超出,有望推动VR硬件的大规模普及。
小米VR更加类似三星的Gear VR,它也需要一台智能手机推动,能够和小米Note 2、小米5、小米5s和小米5 Plus相兼容。更加让人兴奋的是,这款产品的价格为119元(译注:似应为199元),大约为17.56美元,而此前的小米VR玩具版价格更只有49元 (低于8美元,不过在中国以外,价格为19美元)。
在宣布前一周,高级运营经理Chris和内容经理Keri即确认了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对用户和开发者友好的环境,来在中国推行VR的战略。这也预示着平台大战一触即发——一旦成为这一领域分发渠道的王者,就能占领百亿级的市场,这无疑拥有着巨大的诱惑力(2020年,VR市场的产值将达到550亿元),很多其他中国大公司,如: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爱奇艺也都在积极加入战场。
小米VR配有一款九轴(9-axis)的体感手柄,类似谷歌的Daydream View头盔,这也显示了,中国公司能够快速跟上西方同行的脚步。这种在廉价中端设备上的控制方式在VR的未来颇为被看好,它预示着比起现在相对受限的方式(比如盯着某物几秒来激活,或者只能按一个键)和相对简单的体验来,更加复杂交互手段的到来。
对于VR来说,还有硬件以外更多的领域。比如对游戏主机和智能手机而言,内容才是王道。迄今为止,小米VR已经吸引了超过200家VR工作室,来提供500款全景视频和30个应用。
在十一月的beta测试阶段后,首批头盔已于在十二月中旬限量发行,并在首日就销售一空,包括第二轮销售也是如此。Keri表示,这是他们用来试探市场的手段,而至今为止的反响非常良好。他们打算扩大生产,让设备能够持续有货。
原因一:中国VR产业公司异常活跃
在中国VR领域有数百家硬件和软件公司。我曾经造访过MadNet这种孵化器,其中有10%的创业公司是和VR相关的。而HTC的Vive X加速器,四个地点又有两个在中国,分别位于北京和深圳。
由于谷歌和Oculus在中国的“缺席”,引发了不少玩家希望填补这一空缺,凭借中国的制造业力量(特别是在深圳),造成大量Cardboard和其他种类头盔的涌现。比如,暴风魔镜在三个月内就已经卖出了一百万台以上的头盔,这样的公司还不止他一家。
原因二:投资热
有篇文章写道:“总体的VR投资在2015和2016年达到了40亿人民币(5.93亿美元)。而投资在2016年第一季度达到峰值,比起上一季度上涨20%。”最近,单单是深圳就对VR投资了15亿人民币。
根据Gartner的发展周期理论(Hype Cycle),这种现象就类似“期望溢出”的顶峰,所以也存在对所谓VR泡沫的担心——这种情况产生了一种基本价值观的矛盾,即VR现在和未来几年带给世界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各个基金投入的数额离谱的金钱上,而他们往往又是忽视这些VR产品质量的。因此一旦风气过了,相当大一部分VR创企就会直接消亡。
不过振奋人心的是,很多人已经知道了这一点,并且在努力通过资金和联盟的手段,去推动这一产业的成熟和构建——如虚拟现实风投联盟(VRVCA),结合了资本和这一领域发展中的专家。比起西方来,他们的竞争优势是节奏、数量和资本方面。
原因三:VR体验店和硬件
我曾经见过无数名妈妈和奶奶辈的人,在商场里使用沉浸式VR设备,只是因为新奇刺激,这也折射出,VR在此的流行度比起欧洲来说要领先一两步——在那里,这玩意大多数还只是极客圈的自嗨而已。
这一技术通过新兴的VR体验店正在大规模铺开——在中国有超过3000家体验店,大多数都在商场里。成千上万名消费者在购物之后都会走进这种地方消遣,花上个20元到70元,在体验区玩上一阵子。这些设备可能是专门的座椅,或是车辆的复制品等硬件。
这也说明,为何自从90年代后VR风潮失败后,这次的第二波VR浪潮可以获得真正意义上助力的原因所在。
原因四:媒体
VR/AR产业的构建伴随着很多的媒体。大多数这些媒体已经意识到,只提供线上的新闻服务是不够的,因此都在快速从固有业务中向外拓展。
原因五:国家机构的支持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拿着HoloLens的照片已经广为流传,他在B20峰会的演讲中也提及到VR,作为中国增长的中心点:
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日新月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将给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
中国已经发布了“互联网+”的概念,旨在把传统业务和产业转型,通过数字和新技术进行扩展。从官方来看,有很大期望在这其中VR和AR能够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VR相关的活动中,我都能注意到“由中国政府支持”的金字招牌。
政府高层对于这一技术的了解,超越了我在很多西方国家所见——在这些地方很少有VR的声音。VR同样也被写进了中国政府的第十三个“五年计划”,这意味着它得到了官方的支持。
中国官方新闻机构新华社在2016年五月也开通了VR/AR频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计划制定VR/AR的标准,并开设VR研发中心。而类似HTC这种公司,已经和深圳市合作设立VR研究中心和投资基金。
原因六:大投入的项目
一般来说,当一个技术趋势获得推动的时候,最显而易见的展示就是大胆而激进的构想。中国VR产业的发展正符合这一理论,比如中国南方的东湖VR小镇,设计初始就计划在其中囊括VR相关的服务、医疗、教育和娱乐领域。
这些项目中的一些难隐“跟风”的本质,他们涉及的VR体验只是停留在很皮毛的层面上。不过我们仍然可以认为其中的少部分能拥有人类登月一样的意义,对产业起到刺激作用。VR产业的影响
VR的热潮对产业而言有一些积极的反应,比如对VR设备广泛的宣传。接下来随着硬件传播的速度慢下来,由于更富经验的开发者和其他因素的介入,未来在内容上的集中,将会对内容整体质量上产生进一步的积极影响。
即便如此,很多观望者还是在狂热面前保持了审慎的态度,特别是投资领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开发者告诉我:“大家正在给那种拍摄低质量全景视频和非常基础的恐怖生存游戏投资数百万元。内容质量现在不达标。这些开发商基本上不会去考虑VR开发的细节,以及这一新的媒介能在带来什么样的体验。创始人和投资人都只是想要快钱而已。”
这一模式也对产业造成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年里,大量的VR创业公司都宣告关门大吉。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不少企业已经知晓这一情况的存在,并试着去改变现状。小米的Chris和Keri承认,需要投入很多的工作,他们正在努力打造一个高规格的生态系统,提高VR整体内容的质量,让它们不再是简短的360度视频。他们的看法类似小米公司的CEO雷军,他认为VR是一块艰巨的探索领域,可能需要五年才能真正成熟。
对于VR创业公司来说,可能会有大批人倒下,虽然其中很多可能会脱颖而出,创造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不过失败者也会从教训中学习,给后来人以借鉴。
中国VR领域的创新
总之,靠着制造业的兴旺、低廉的成本、资本储备和以及城市民众对VR的接受度相结合(这超过我在欧洲看到的情况,那里大多数时间VR只是像我这样技术宅们的玩物),可能会让中国成为全球VR市场的主要推动力。
甚至更有意思的是,我们看到了中国公司已经不满足于抄袭借鉴。腾讯的微信已经超过了Messenger这种西方同行,小米也早于iPhone或三星Galaxy八个月之久推出了无边框手机Mix。
在VR领域也是一样。硬件上:多哚(Dlodlo)自从2013年就一直在打造一款尖端技术的眼镜,希望能够通过更加舒适和轻便的设备,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小米也希望推出一款独立的VR一体式设备,拥有自己的显示屏和硬件,价格合理,来覆盖大部分VR领域。
内容领域:
影视动画:中国在这一领域处于前沿地位,中国本土和国外工作室如Magic Dumplings、Secret LocaTIons和Sandman Studios,正在通力合作,都在为这一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电影市场进行试验、开发。
游戏:市值数十亿美元的中国游戏公司英雄互娱已经和美国Virtuix Omni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来把自己旗下的知名游戏适配到后者的VR体感平台上。
技术:TPCast(传送科技),由Vive X孵化的中国创企,已经开发了一款大家期待已久的无线VR解决方案。
服务:阿里巴巴的“Buy+”VR购物和VR移动支付解决方案。
中国的生态系统已经变得丰富多彩,新一代的企业家和职场人希望能够拓展并释放自己的创造力。通过超越西方世界的同行,相信他们会在软硬件领域让我们大开眼界。这些都预示着VR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