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I王胜:医疗保健和人工智能决定可穿戴设备未来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日前深圳举办的“易维讯第六届年度中国ICT媒体论坛”上,ADI公司亚太区医疗行业市场经理王胜先生在论坛现场分享了可穿戴设备应用功能演变的的三个阶段。
据国际调研机构IDC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增速达到32.8%,中国可穿戴设备的增速达到52.9%,2016年全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3876万台,同比增长57.1%,成为中国市场仅次于智能手机的第二大移动智能消费终端设备。预计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2.37亿,而中国的出货量将达到0.83亿。
图1:ADI公司亚太区医疗行业市场经理王胜先生
ADI的王胜则认为可穿戴设备市场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目前的阶段,就是简单的运动健康管理,完成初步的体能数据采集,记录每天运动步伐,然后具备一定社交功能,但是粘性需要进一步增强。在第一阶段ADI做了心率监测、运动检测等功能,而现在是如何将更多技术进行衍生,使设备同时达到更多的功能采集,提升用户的整体使用体验。”王胜表示。
第二阶段除了功能进一步增强外,还会增加健康和生活环境参数,并和自身数据进行融合,生成更多有用的数据反馈给用户,完成无感服务,把产品粘性进一步增强。“例如我们现在在去跑步,每天的紫外线照射和PM2.5含量没有量化,如果环境和运动数据放在一起后台可以给你一个新的服务,这是很好的,又如在室内运动的人并不知道室内氧气含量污染情况,通过可穿戴设备可以完成这个功能,第二阶段是朝这个方向发展,ADI和很多公司都看好这个方向。它可以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黏性。”他举例说。
第三阶段则是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和可穿戴设备结合,通过人工智能真正实现了无感式的控制采集和处理。例如如果用户睡觉戴一个手环,室内温度如果降低了,则通过采集体温然后然后系统可以自动调节空调的温度,“我们预测可穿戴设备是人工智能大场景下非常关键的环节,是大数据采集的一个重要手段。”
这是不是表示未来的单一的手环或手表类产品会逐渐增加更多的功能,会向更加智能的方向发展?“一定的。为什么没有一步到位?因为某些技术现在不成熟,通常在可穿戴产品里,加入一个传感器,功耗就会增加很多,同时体积及成本的考量也不可忽略,所以只能循序渐进的完善和加入更多功能,达到功能、性能、体积、功耗和成本最佳。当然,这也和具体产品的市场和功能定位有关。但是如何把手机的功能浓缩到手表,这需要很多的现实技术,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功耗和体积(电池容量和硬件电路板面空间)之间的平衡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