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计划研制导弹发射无人机集群 用于取代末敏弹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哪些因素会阻碍无人驾驶汽车比较快地商业化发展?笔者认为主要有3个方面。
第一方面就是技术还不足够成熟。深度学习从本质上讲并不适合无人驾驶。因为深度学习就像一个黑盒子,它的很多效力是不可名状的。现在的智能驾驶强调的是感知,强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是智能在认知上远远不如人类。因此,技术上还需要突破,需要数据积累。
第二方面就是市场。其主要问题就是无人驾驶汽车零部件的成本。现在一台激光雷达要70万元,若此是肯定无法大规模商业化的。我们希望,未来3~5年内,激光雷达等一些部件会变得非常便宜,那时无人驾驶车大规模商业化就完全可以期待了——这是无人驾驶基础建设方面的问题。
目前激光雷达特别贵,原因之一是跟它的工艺有关,传统的机械式工艺要求电器的可靠性、激光的校准等,成本较高;另外就是需求量小,全球市场排名第一的激光雷达厂商一年的出货量也只有几千台。未来,这两方面都会获得突破:3~5年后,无人驾驶催生出百万台雷达订单应该没问题;而工艺方面也正从普通的机械式激光雷达向固态激光雷达等演进,这可以降低成本,形成大规模制造。因此,未来几年这个问题笔者非常乐观。
另外,要看市场主流玩家是不是都“入局”。说白了,如果只是谷歌在“玩”而主流汽车厂商没跟上,那这个市场是起不来的。当然,现在几乎所有主流汽车厂商都跟上来了。
第三个阻碍因素就是法律法规、道德伦理方面的问题。笔者对这方面还是比较乐观的,在美国,奥巴马还亲自写文章为无人驾驶助威,美国交通部也在推动无人驾驶立法。有意思的是,美国政府希望所有州跟它保持一致,不要扭扭捏捏;而实际上各个州跑得比美国交通部还快,有些州甚至已经发布了无人驾驶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推动得非常快。
如果我们不注意加快政策推进步伐的话,很有可能5年后美国的制造成本就会低于中国了。欧洲和日本也跟进得很快,不过笔者相信中国也将会快速跟上。
国内现在的推动力量主要来自几方面:一是来自汽车工业工程方面的专家、专业委员会和标准组织,要靠他们积极地推动。事实上,中国版无人驾驶路线图已经出炉了。预计到2020年,汽车销量达到3000万辆,其中带有不同程度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可能达到1500万辆。类似路线图对于汽车厂商的指引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个推动力量来自包括工信部下属专门负责软件和硬件测试的相关部门,他们也在努力推动合规的无人驾驶技术的测评。第三个推动力量则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往往步子更快,他们愿意在辖区内更快地尝试无人驾驶的部署。目前,中国已有十多个城市制定了无人驾驶汽车计划,这将形成一个很好的态势,产生一种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