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谁是黑科技之虹膜识别,打脸指纹、人脸识别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随着物联网应用逐渐丰富,生物识别技术迎来了大显身手的机会——这很容易理解,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数据安全重要性不言而喻,市场需要一种更加靠谱的与机器进行交互的方式,生物识别技术能担当这一重任。
生物识别技术指的是利用人的生理特征(比如指纹、面相与虹膜)或者行为特征(如声音、笔迹)来进行个人身份认定的方式。与传统的身份鉴定方式相比,生物识别技术在安全、保密与方便性上具有优势。
从识别方式来看,生物识别可以分为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声音识别、虹膜识别与静脉识别等等。其中,指纹识别应用已经极为广泛,人脸识别应用正在兴起,这两项识别技术最为大众熟知。
近年,不少硬件厂商为增加产品卖点,将指纹识别、人脸识别作为“黑科技”宣传。然而,在业界看来,生物识别领域能充当“黑科技”存在的,应该是虹膜识别技术。
指纹、人脸识别有“瑕疵”,虹膜识别才是“黑科技”
指纹是人的手指末端正面皮肤上凹凸不平产生的纹路,每个人的指纹细节特征(纹路起点、终点、结合点与分叉点)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指纹能用于身份鉴定。
▲ 每个人的指纹细节特征不相同 (Source:pixabay)
由于技术门槛低,指纹识别率先得到了应用,在考勤、手机解锁、保险箱开锁、门禁等众多场景中,都有指纹识别的身影。
不过,这项技术还是有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它对手指的清洁度、干燥度要求很高,脏、湿、油等因素都将干扰机器识别;进行指纹识别验证时,手指捺印角度不同、力度不同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识别结果。
另外,每次使用指纹时,指纹采集器上都会留下用户的指纹痕迹,用户的指纹存在被复制的可能,安全性大打折扣。
于是,不用与机器直接接触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兴起。
人脸识别的工作原理有三步,首先是建立人脸的面相档案,工作人员负责采集相关用户的人脸面相文件,或者把用户的照片形成面相文件,储存在面相档案中。
其次,用摄像机捕捉当前的人体面相。
最后,将捕捉的人像与面相档案中的进行比对。这一过程利用“面纹编码”方式,可以在百万人中精确地辨认出某个人。
与指纹识别相比,人脸识别具有不用接触、非强制性以及并发性(即一个场景可进行多个人脸的分拣与识别)的优势,这是其好的一面。
不好的一面是,人脸识别对场景光线环境敏感,另外,当前的人脸识别技术主要通过平面2D采集人脸与五官相对位置进行识别,它存在以照片形式蒙骗识别机器的可能。
基于指纹识别与人脸识别的“瑕疵”,虹膜识别作为“终极BOSS”开始登场。
虹膜识别基于眼睛中的虹膜(位于黑色瞳孔和白色巩膜之间的圆环状部分)进行身份识别,它是业界公认的最精准与最安全的生物识别技术,业界透露,虹膜识别误识率可低至百万分之一,与之相比,指纹识别误识率为 0.8 %,人脸识别则为 2 %。
再加上虹膜识别技术需要活体的虹膜信息,眼球剥离人体后,虹膜会随瞳孔放大失去活性,将被机器拒识,因此,虹膜识别的安全性更高。
两大应用趋势,虹膜识别的黑科技可不仅仅是解锁
早前,虹膜识别主要应用在工业领域,比如煤矿行业考勤,少有成型的产品出现在个人消费市场上,因此虹膜识别技术没有被大众熟知。
好消息是,近年,虹膜识别在朝远程识别与移动化发展,在此趋势下,虹膜识别技术迎来了进入大众化领域的契机。
媒体报道,卡耐基梅隆大学生物识别中心已经研发出一种识别距离远达 12 米的虹膜扫描识别技术,它可以在车主眼睛不经意扫过汽车后视镜时,快速读取车主的虹膜信息,并将虹膜信息与数据库做匹配,从而显示出车主的名字以及其他信息。
这项“黑科技”可以帮助警察追踪逃犯,也可以在机场、旅游场所等承担安防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