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风呼啸而来,机器人却挣不脱智能束缚?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风口下,工业机器人看似迎来东风,但对于大型传统工业机器人来说,它们越来越难以胜任制造精密配件的任务,因而难以适应这个大规模定制时代的发展。正是受困于智能化,机器人应用在中国市场微乎其微的存在感与人们经常听到的“机器换人”确实有较大的差距。
产业转型风呼啸而来 机器人却挣不脱“智能”束缚?
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正在蓬勃兴起,机器人产业蕴含的巨大市场正虹吸着社会上的资本与技术,虽然机会巨大,不过肩负着颠覆传统制造业可能性的工业机器人领域仍面临着很残酷的现实与挑战。
遍地开花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其机器人产业发展格局已呈现出群雄逐鹿的局面。
早在十年前,国外机器人企业已经开始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布局,最初是以代理商模式开拓市场,逐步建立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在具备一定市场需求的情况下,然后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
目前,德国库卡、日本发那科、瑞士ABB、安川四大机器人企业都已全面进入中国市场,意大利、美国、韩国的机器人及配套企业也已经布局中国市场。
在中国市场,ABB机器人品种最全,型号也比较多,市场占有率也比较高。在价格上,ABB、库卡这种外资品牌的比较高。现如今,受益于机器人成本曲线下降,以库卡、ABB等四大巨头为代表的外资巨头为加速中国本土化布局,开始采取下调产品价格的策略,以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
在外企纷纷通过本土企业使得自己更加适合中国市场生态的同时,国内大小企业也在纷纷抢滩。2016年初工信部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涉及机器人生产及集成应用的企业达到800余家。中国机器人也出现了不少自主品牌。沈阳新松、广州数控、长沙长泰、安徽埃夫特、昆山华恒、北京机械自动化所等为数不多的十几家具备一定规模和水平的企业。
2014~2015年,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近80项机器人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全国范围内已建或拟建的机器人相关产业园多达42个。此后的2016年,我国机器人企业更是遍地开花。据统计,截至9月份,我国机器人企业数量增至4325家,增幅为12.58%。
不仅是政策上的东风,政府对机器人产业的重视也进入了资本领域,不少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优惠的政策,例如机器人产业园可以免费用地,再加上资金补贴,每台甚至可以拿到20%的补贴。
俄罗斯机器人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供应量的增速已经达到了17%。机器人使用密度在中国也已经达到每万人49个。而产业研究机构高工产研数据显示,2015年国产机器人产值规模达到16.4亿元,2015年需求量为6.5万台,市场占比提高至15%,产值增速达55%。
资本推动的大跃进也招致质疑,中国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秘书长姚之驹指出,机器人产业有过热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