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大规模投放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6年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金融领域开启“实用化”的元年,金融机构开始向用户大规模投放智能识别应用。以美国四大银行为例,美国银行和大通银行从今年开始全面支持“指纹认证”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扫描指纹登录这两家银行的移动端应用。
与此同时,富国银行在美国大力推行“眼纹认证”,用户经手机核对过眼纹后,登录银行账户。为富国银行提供这项技术的供应商是前不久被蚂蚁金服收购的美国生物识别技术公司“EyeVerify”,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已有30多家地方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相继采用了这种“眼纹认证”。
相比前三家银行,花旗银行则是将生物特征识别应用拓展到了国际市场,今年已经陆续在中国台湾、新加坡、澳大利亚推出了“语音认证”服务,用户通过电话与客服简单交流后,系统会快速核对客户身份。据悉,花旗银行的短期目标是在2017年完成对亚太地区12个零售银行市场的语音认证服务覆盖。
在金融领域,类似上述四家银行的举动可谓应接不暇,大大小小的金融机构都在跃跃欲试。除了美国银行巨头,巴克莱、渣打和汇丰银行在今年也不约而同地推出了各自的生物特征认证服务。
为了充分理解这个趋势背后所带来的影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为什么金融领域会在这一年进入一个智能识别应用的爆发年?
生物特征识别弥补了传统身份鉴定的缺陷
其实,生物特征识别在很早的时候就被人们所采用了,合约需要“签字画押”就是最原始的表现形式,但是这种方法靠的是肉眼比对真伪,效果和效率上都差强人意,所以“签字画押”更多成为了一种心理层面的约束。而计算机、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的出现,让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应用在效果和效率上大幅提升,现如今行业已经踏入了“智能识别时代”。
在“智能识别”出现以前,传统身份鉴定主要依靠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通过鉴定用户自己设置的密码内容,比如文字密码、数字密码、图形密码;第二种是通过鉴定含有用户身份信息的实体物件,比如智能身份证、银行U盾、智能门卡。这两种方式虽然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它们的缺点也很明显:密码容易遗忘,含有身份信息的设备容易被伪造或被盗,这个时候生物特征识别恰恰弥补了传统身份鉴定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