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关注房地产?航空航天才是一门大生意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谈起航天产业对于经济的贡献,被提及最多的便是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所带来的大量技术成果与科技进步、经济增长。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曾产生了系列专利产品,包括无线通讯、尿不湿等。用于健康检测的CT、核磁共振则是航天飞机项目的产物。
航天对于有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大国来说,一直是一个投资回报率很高的产业。动辄百亿千亿的投资,每一个进步都是全球瞩目的大事件……
在传统的印象中,航天这件事一直贴着“尖端科技”“国防事业”“人类探索”“高冷”“烧钱”等标签。事实上,航天对于有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大国来说,一直是一个投资回报率很高的产业。
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这是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组合体飞行模拟画面(摄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
这是2013年12月15日拍摄的嫦娥三号着陆器、巡视器互拍成像。嫦娥三号上的“神舟北极”高效集成冷冻站产品已被用于北京地铁,比其他中央空调年均运行效率提高20%—50%,占地面积至少节省1/3。
2014年10月,河北首批“北斗”校车在秦皇岛投用。孩子上下车时只要刷卡,系统就会自动向其家长发送信息,为孩子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1990年4月7日,中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国际航天发射市场。
10月19日,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揭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郝照平表示,中国长征火箭公司将推出面向商业市场的空间发射服务,并提供从搭载发射到卫星组网的全套系统解决方案。
据悉,中国长征火箭公司将打造商业发射服务、亚轨道飞行体验、空间资源利用三大业务板块,推出太空星网、太空顺风车、太空班车、太空专车等四种类型的发射服务。亚轨道飞行方面,该公司称将针对游客的年龄、身体状况以及兴趣的不同,推出地面失重模拟训练、360度全方位VR体验、亚轨道太空遨游等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长征火箭公司的成立不禁让人对标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但是中国长征火箭公司总裁韩庆平表示,对标SpaceX只是近期目标。中国长征火箭公司背靠强大的中国航天基础竞争力明显,将逐步注入资产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资产证券化也是目标之一,预计2020年在主板上市。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李洪直接表示,长征火箭迎来新起点,意味着中国火箭的商业化时代正式来临。
运载火箭是航天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火箭的商业化时代来临的背后,实际上是中国航天经济的全面布局。在走过辉煌的60年征程之后,中国的“航天经济学”又是如何立意、如何发展、成效几何?本期“南方特稿”为您呈现正在走近的中国航天经济。
对于中国,巨大的效益正在中国航天产业中显现出来。1990年4月1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从而开始了长征火箭全面进入卫星商业服务市场,到1999年,前后发射了20多颗卫星,其中为美国的“铱星”系统就发射了12颗卫星。这些商业发射为中国赚取外汇,支撑经济发展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大国的游戏航天对于有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大国来说,一直是一个投资回报率很高的产业
动辄百亿千亿的投资,每一个进步都是全球瞩目的大事件……在传统的印象中,航天这件事一直贴着“尖端科技”“国防事业”“人类探索”“高冷”“烧钱”等标签。事实上,航天对于有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大国来说,一直是一个投资回报率很高的产业。
谈起航天产业对于经济的贡献,被提及最多的便是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所带来的大量技术成果与科技进步、经济增长。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曾产生了系列专利产品,包括无线通讯、尿不湿等。用于健康检测的CT、核磁共振则是航天飞机项目的产物。
2006年美国航空管理局下属的商业航天运载办公室发布了《商业空间运载项目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的研究报告,该报告研究表明,商业空间运载产业对美国经济带来的直接效应为166亿美元,间接效应为463亿美元,引致效应为350亿美元,合计约980亿美元。
航天产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长期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科技进步实现的。1971年由美国中西部研究所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1959年—1969年间,NASA用于民用航天项目研发上的支出为250亿美元,到1987年这笔投入总共可以产生1880亿美元的产出,累计投入与产出比为1 7。1988年中西部研究所又对这项研究进行了更新,发现NASA的支出在1974年—1994年间产生的投入与产出比为1 9。而契斯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NASA航天产业的投入产出比是1 14。这就是经常所说的美国航天业每投入1美元,可以产出7—14美元的来源。
空间技术应用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高远洋表示,航天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层次:航天产业的直接产出(火箭、返回设备、地面测控设施和空间站等)、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为火箭、返回设备、地面测控设备的生产制造提供中间产品和服务的相关产业)、航天科技与产品应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开发新型医疗器械、航天育种等)、航天产业的技术转移和溢出效应(工程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等)。
“过去我们的航天发射主要作为一种科研项目存在,重在研究探索,但是现在我们航天的技术以及项目的成熟度越来越高,是时候从一种商业的角度来考虑我们的航天事业了。中国的航天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足够支撑我们走出航天经济的新道路。”高远洋说。
“硬指标”近年来有1800多项空间技术成果已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巨大的效益正在中国航天产业中显现出来。1990年4月1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从而开始了长征火箭全面进入卫星商业服务市场,到1999年,前后发射了20多颗卫星,其中为美国的“铱星”系统就发射了12颗卫星。
这些商业发射为中国赚取外汇,支撑经济发展作出了相当的贡献。但这些还不足以使中国的航天产业再次大爆发。1999年,中国的航天产业迎来了一个里程碑,成立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开始走上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规模经济和高技术附加值之路。
且不提最为直观的“眼球经济”,单看技术成果这个“硬指标”:中国近年来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1800多项空间技术成果已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有3000多家民用企业参与到载人航天的生产、研制中。
在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以来,航天的每一次进步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载人航天、登月等大型航天工程开展以前,太空育种、卫星通讯等均是中国早期航天经济的重要部分。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三个国家拥有返回式卫星技术,也只有这三个国家成功进行了卫星搭载太空育种。我国自1987年8月5日第一次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植物种子以来,已成功进行数十次太空育种实验,先后有70多种植物的1000多个品种的种子进行了太空育种实验,经过太空诱变育种培育出的航育1号水稻,产量增长5%—10%。
嫦娥三号技术已用于北京地铁。北京地铁郭公庄站的中央空调系统使用了北京卫星制造企业的“神舟北极”高效集成冷冻站产品,它是把嫦娥三号上用于度过酷热月昼和极寒月夜的两相流体回路技术转移到民用,比其他中央空调年均运行效率提高20%—50%,占地面积至少节省1/3。
2005年3月,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北京11所启动代号为“301工程”的煤化工项目。这个项目是充分利用火箭发动机在燃烧、热能、泵阀、控制以及非标设计方面的成果和技术优势,开展粉煤加压气化技术研发工作。核心技术“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共申请国内专利143项,国际专利27项,其中已经授权的专利有10项,授权国家包括澳大利亚、韩国、日本、越南等国。
在风机制造方面,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同时拥有电励磁和永磁两大直驱技术,是国内批量最大的电励磁直驱风机制造商。在能源装备、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医疗、卫星应用等领域,在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项目、特种车辆、特种智能装备领域、环境试验装备项目、工业自动控制系统项目等,中国航天均有效益产出。
回报率超300%上海曾有研究,载人航天1元投资能让上海产生3.58元GDP,其投入产出比为1 3.58
航天投资,无论是直接回报还是间接回报,都是十分丰厚的。
在过去的数年间,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分专项、北斗导航等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已完全掌握天地往返、出舱活动、交会对接三大载人航天关键技术。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系统全面建成,正式向亚太地区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建设顺利推进,高分二号卫星标志着我国遥感卫星分辨率进入亚米级时代。同时,2011年—2015年,中国航天在卫星应用及产业化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交通运输、海洋渔业、减灾救灾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资源系列卫星在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与管理和城市规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和投资机构进入太空经济领域,成为中国太空经济领域的重要力量。
在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以来,航天的每一次进步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载人航天、登月等大型航天工程开展以前,太空育种、卫星通讯等均是中国早期航天经济的重要部分。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三个国家拥有返回式卫星技术,也只有这三个国家成功进行了卫星搭载太空育种。我国自1987年8月5日第一次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植物种子以来,已成功进行数十次太空育种实验,先后有70多种植物的1000多个品种的种子进行了太空育种实验,经过太空诱变育种培育出的航育1号水稻,产量增长5%—10%。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法律咨询中心郭岚、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张祥建曾以美国契斯计量经济合伙公司的研究方法对载人航天工程对于上海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长期效应等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是:载人航天产业1元的投资能够产生3.58元的GDP,其投入产出比为1 3.58。
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单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民用产业收入已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从2011年的86.8亿元增至2015年的176.5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9%,“十二五”期间累计实现收入634亿元,较“十一五”期间的286亿元大幅增长122%。
总体来看,担负着中国航天事业绝大部分研发等功能的航天科技集团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了盈利稳增长,技术大突破,产业新布局,开启国际化。2010年—2015年航天科技集团收入从1018亿增至1921亿元,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3.5%,利润从91亿元增至156亿元,多年位居军工集团前列。卫星研制与发射能力步入世界先进行列,2011年—2015年集团发射火箭86枚、航天器138颗,创造世界最高航天发射成功率(97.7%);掌握先进航天动力、新型卫星有效载荷等关键技术,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卫星导航、高分专项等均取得重大突破。卫星应用及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逐步与传统产业和新兴互联网产业相融合,成为新的增长点。此外,配合“一带一路”,整星出口国际,2014年首次跻身世界500强,位列第437名。而其目标是2020年收入达到4000亿,进入世界300强。
早在神舟六号发射之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立岩就表示:“每年航天产业整个的投入有上百亿元,而其产值则会翻番,那么粗略地估算,从产值上还可以产生五六倍的辐射效果。”
中国的布局公司化运作的中国航天产业已经开始做好准备迎接航天经济的到来
能有上述的收获,当然最直接的基础是航天科技和产业的成熟,这得益于中国长期以来在航天事业方面的成功布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于1999年7月1日在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我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曾历经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等发展阶段。这不仅仅是名称上的转变,更是一种思维上的转变,公司化运作的中国航天产业已经开始做好准备迎接航天经济的到来。
2007年,国防科工委、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速卫星应用产业发展。随后在2008年中国的航天经济迎来了一道分水岭,诸多的新变化与新突破在2008年前后完成。2008年,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两大主营业务的收入已经占航天科技集团营业额半壁江山。
航天科技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于2008年成立,创新了航天民用产业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到2008年底,航天投资已投资西安航天动力泵业、内蒙古神舟硅业等12家企业,随后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的背景下,航天投资吸引了中国光大投资管理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的资金。
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正式公布,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成为联合国导航委员会认定的供应商。
2015年8月,经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会审议同意,通过资本化运作建设16+4+4+X的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系统。2015年9月16日,经国家财政部批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立北京四维商用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为全球用户提供以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观测能力的全天候对地观测遥感数据服务和应用系统解决方案服务,以及针对国内国土资源调查、测绘、国防安全、环境监测、金融保险以及互联网行业的增值服务。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杨保华介绍,全球商业航天发展已经占了主导地位,去年整个全球航天经济总量达到3300亿美元,商业航天占其中的76%。卫星产业全产业链经济总量达到2030亿美元,其中运营和服务占大多数,制造和发射占比很小。通信、导航和遥感成为商业航天三大支柱,其中通信产业占66%,导航占32%,卫星遥感占2%。
“十三五”期间,预计发射长征火箭110次,年均达到20次左右,发射密度提高一倍。“十三五”期间我国航天产业预计仍将保持百亿量级高投入,特别是在政策、资本和技术的推动下,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