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风生水起 首本年度综合发展报告发布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11月11日,在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牵头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指导下,我国第一本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年度综合发展报告《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5—2016》(简称《发展报告》)正式发布。
据新华社报道,《发展报告》由25个部门联合编制,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分为上下两卷,共计113万余字。上卷分为总体进展篇、部门工作篇、重点领域篇、评价标准篇、专题研究篇和交流合作篇六个篇章,并收录了部门发布的智慧城市政策文件;下卷为优秀实践篇,收发展报告录了各部门和社会组织提供、经专家评选出的优秀实践案例。
智慧城市建设风生水起 首本年度综合发展报告发布
《发展报告》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部际协调工作组成员单位最新工作进展、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各地方和行业优秀案例,对引导地方务实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近年来,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风生水起,2016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这一年里在各地方政府的工作报告中,经有230个城市正式提出来要建立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经常与数字城市、感知城市、无线城市、智能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区域发展概念相交叉,甚至与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行业信息化概念发生混杂。业内普遍将“智慧城市”定义为,运用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全面采用以物联网、云计算、低碳环保技术解决城市弊病、优化城市环境,利用集成技术打破行业孤岛,实现城市资源的共享和调度,大力发展智慧低碳产业,向市民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和均等的社会服务,促进城镇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当前,业内普遍认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有“五大病症”,让“智慧城市”理念被架空,不仅没有解决任何城市问题,反而将城市建设成一座座看似美丽的“孤岛”,给城市带去更大的负担。
五大病症指:其一,“面面俱到”,试图建立完整的智慧体系,结果一事无成;其二,“指向偏差”,聚焦于信息系统的组织,而忽视了信息系统只是更大范围系统的一部分;其三,“舍本逐末”,很多用传统方式能够解决的,硬要上信息系统,导致巨大的浪费;其四,“过度治疗”,不能够做到精打细算,造成很大浪费;最后,“政府独揽”,忽视了智慧城市是整个社会的事情,把政府变成唯一买家。
为解决这五大病症,我国加大创新力度,开展了“空间规划+技术规划+产业规划”(简称“三规合一”)的规划模式。空间规划是城市的“骨架”,将明确城市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功能组团、交通路网、绿地碳汇等,让城市傲然屹立;技术规划是城市的“肌肉”,明确城市智慧低碳系统的体系结构、具体功能、技术方案、性能指标等,让城市“动如脱兔”;产业规划是城市的“血液”,明确城市智慧低碳产业的发展导向、产业布局、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策略等,让城市如一渠活水。
从智慧城市的整体架构来看,技术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是为顶层设计的需求服务的。而智慧低碳必须具备六大行业核心技术,包括智慧交通、智能楼宇、智慧安防、智慧能源、垃圾与空气处理。
总体而言,《发展报告》的正式发布,意味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大势所趋,也肯定了“十二五”期间取得长足发展成果。“十三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加大智慧城市思维和方法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的创新力度,协调我国土地产业协调存在的突出矛盾,促进城市土地供应效益更好地服务于产业、生态和环境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