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跨界造车之路不易 “硬实力”才能拼得赢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前段时间,虽然业界流传新能源汽车准入牌照只有10张的言论已被澄清,据说原则上不会设名额上限,这一回应着实给众多车企带来了更多的希望,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则是杠杠的实情。这对处于技术短板的格力来说,只有电池技术就能顺利过关了吗?
格力跨界造车之路不易 “硬实力”才能拼得赢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路高歌前行,即使今年受到骗补风波的影响,却仍然阻挡不了造车人的热情,从而掀起了一股“造车热潮”。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同比增长125%和126.9%。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面对如此商机,尤其是当下传统市场趋于饱和,企业迫切于转型升级,加之国家扶持政策频出的大背景下,不管是行内人还是“外来人”都纷纷瞄准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始争相布局。
其中,作为家电行业巨头,格力收购珠海银隆跨界造车则是近期业内最为火爆的话题之一。
格力跨界之路一波三折家电业跨界造车并不算什么新鲜事。早在十年前,国内家电业早已经掀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造车运动”,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如今,格力电器借收购珠海银隆之名,大张旗鼓地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无疑是看中了新能源汽车宽阔的市场蓝海。
不过,对于格力要造车一事,在业内出现了两种观点:保持观望与不看好。事实上,格力在“转身”路上并非顺畅。
3月7日,因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停牌半个月后,格力电器公布重组标的为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表示最晚将在4月4日前披露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预案或者报告书,并恢复交易。
8月23日格力连发35条公告披露收购详情,并表示将作价130亿元购买银隆新能源100%的股权。但这场高达130亿的收购案却引发了业界的热议与质疑。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10月28日召开的格力临时股东大会上,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之事再次被质疑。其中,26项议案中有15项被否决,被否决的方案中,多为收购银隆的配资方案。据了解,在这次股东大会的投票中,中小股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业内人士看来,他们之所以投出反对票,主要是因为不满配资方案对中小股东利益的稀释。
而从始至终,董明珠之所以一心要收购珠海银隆,是因为董明珠认为格力电器在电控、智能制造、电机、精密模具等方面已经充分布局,而生产电动汽车所需要的三大电(电池、电机、电控)中,除电池以外的零部件,格力都可以与银隆快速匹配供应并与银隆产生协同效应。
跨界造车不容易在面对汽车企业大佬们对于造车门槛仍可将外来者挡在门外的观点,董明珠直言:“汽车底盘技术根本不是问题,没有任何门槛”。在笔者看来,格力要造车并没有错,但是过早豪言万一打脸了呢。
这不,前段时间,虽然业界流传新能源汽车准入牌照只有10张的言论已被澄清,据说原则上不会设名额上限,这一回应着实给众多车企带来了更多的希望,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则是杠杠的实情。这对处于技术短板的格力来说,只有电池技术就能顺利过关了吗?
当然,在行业准入门槛不断提高、补贴退坡的形势下,跨界造车路上远远不止格力在奋力前行,乐视、苹果、百度、谷歌、杉杉股份等众多企业也是削尖了脑袋都想往里挤。笔者倒是想问一句:造车就真的那么容易吗,缘何引得各领域企业都为之“狂热”?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其实造车并没有那么简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不是“汽车挂个电池”而已,其复杂程度就类似于高铁、动车。既要达到普通汽车的各种指标,也要在安全性上全面超越燃油汽车,还要在性价比上超出燃油汽车,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与此同时,虽然行业没有限制准入资质的申请,但是其准入条件的严格性要求企业必须有过硬的生产技术水平,没有经验的积累又如何获得资质的资格。
小结:在笔者看来,虽然新能源汽车产业潜藏了千亿的市场蓝海,也给“外来人”提供了转型升级的好机会。但是梦想往往是美好的,现实却很骨感。抱有造车的梦想是件好事,但是没有结合实际则成了无稽之谈。所以,正在跨界造车路上的企业们,要想真正立足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