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分析上海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这些年”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10月15日,新沃土·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常熟)峰会在常熟市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本届峰会由常熟市人民政府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峰会遨请了国家部委与行业专家解读最新产业发展政策,并就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企业投资与发展战略等进行深入探讨。
上海市作为新能源发展一线城市,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力,会议中上海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副主任丁晓华,对上海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这些年做出了深入分析。
丁晓华讲到:
关于上海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应用数量,我们因为从11年就开始做一些搜集,所以我们从2011年开始有这个数据。2015年上海有四个特征,一个是PHEV占比达到77%,私人用户占比63%,乘用车占比92%。
还有一个是上海和全国不一样的,四六开的话,上海新能源公共领域是四,私人占六,因为上海私人的消费是牌照驱动型的,这个和全国有点不一样。我们这个机构是上海新成立的,在2014年成立的一个非盈利的组织机构。
上海新能源汽车目前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起步阶段,我们更多的是消费者问卷,那个时候是潜在用户,因为大家知道2011、2012年的时候,几乎很少有新能源汽车,我们建立了试乘试驾基地,到目前为止依然在运营,每年有四千份以上的问卷,就是各种各样的新能源汽车在我们这里免费给消费者开,开完以后填一个问卷,这就是我们潜在用户问卷的来源,已经做六年了。2011年的时候开完车以后第一感觉这不是普通车,电动汽车和传统汽车差不多,是这样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
第二个阶段,就是到2013年到2014年这个阶段,一个是上海和洛杉矶电动汽车数据采集和交换。同时我们也开始也开始建立了一个采集标准,当时可以说非常艰难,因为对所有的厂家来说,给不给数据,给什么数据,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做到现在,我们开始进入了第三阶段,我们已经有八万辆以上的新能源汽车,慢慢走向了正轨,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开展场景的应用。
目前我们具备的这么一些能力:第一个就是采集能力,我们正在建设下一代的二期系统,叫30万辆牌照,我们有一个模型预测,如果按现有的政策,我们大约到2020年,上海的新能源车保有量在30万辆左右,我们没有非常乐观,因为这个模型给我们的数据我们感觉不敢太乐观。
第二个是监管能力,这个平台里面很重要的监管是帮政府去做一些事儿,比如说PHEV在上海来说是占比很高的一个城市,在国外也是,如何让这些PHEV用户,更多的用电行驶,而不是用油行驶的。还有就是电池的监管,我们不去研究电池本身,但是如果电池发生批量性的变化,这是政府所担忧的,特别是公共汽车的电池。还有一个服务能力,这个数据中心不仅仅服务上海,我们希望能够在长三角和为其他城市也提供这样的服务能力,最后是我们的分析方法。
讲数据,我们离不开数据结构,从这个方向来讲,有这么几大类,第一类是实际用户的类,一个是潜在用户的类,一个是公共充电桩的类,还有一个满意度,这里面数据有三大来源,第一个就是我们说的八万辆车,这个来自于每一辆车上装的采集装置,第二类叫潜在用户,我们每年有四千份以上的问卷,这是没有买车的。第三类是买了车以后,我们每年要做两百到四百张问卷,因为数据本身是回答不了很多问题,而只有通过这种问卷,我们才能揭示数据所不能回答的问题,所以我们有三类数据结构,并且形成了这么一个14大项数据。
这个场景是讲驾驶行为,消费者每天到底怎么开,这个是某一个品牌的,右边是我们去年做的四百个用户的问卷,他们回答也可以看到插电式日均行驶里程。第二个场景,消费者充不充电,怎么充电,在什么地方充电,喜欢在什么时间充电,等等,这也举了一个品牌,他们的一些分布。
第三个我们看看物流车,从这里可以看到和私人车明显有区别,他们的一次行驶里程就要26公里,物流车在上海全是纯电动的,这个已经比私人大的比较多了,基本翻倍。而它每天还不是两次,所以说物流车的特征,你看它的日出行时刻的分布,也可以看出和私人略有不同,但是还是比较集中的。
而物流车集中在市中心为主,如果要跨省的话,往江苏走的多,往浙江走的少,这就是它们目前的行为,为什么我们很难回答,因为这就要靠问卷,靠深入访谈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的结果。可以看到东西向的相对比较密集。跟上海的牌照有关,物流车也发牌照的,在市区没有牌照是寸步难行,所以政策也会影响行为。
其次是充电地图,消费者晚上在哪里,以及充不充电,可以看到它的热力度来反映出来。这些只是我们说我们能够做的一些场景。还有我们看,专车用户,日均行驶里程我们可以定义?日均行驶里程大于200公里的用户,我们认为这些用户基本上不可能是私人用户,也很少会有企业的车,基本就是滴滴优步的专车。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如何引导这些车用电不用油?因为如果它是用油开,就和我们的补贴政策要违背了,就反掉了。但是你又不能简单的说,滴滴优步只能用纯电不能用插电。所以如何引导这些人可能是将来比较重要的管理的问题。
对上海的用户来讲,四千转转速的电机转速是不高的,那你怎么匹配电机达到最高的效率。换句话说是在拥堵比较厉害的城市运行中,如果上高速可能就不是这个特征了,只能说这些数据可以应用在这些特征上。如果一天两充对PHEV用户来讲几乎就是用电的,所以只要给他解决了在家里和企业,如何能充分充电的话,就没有什么问题。而消费者其实晚上只充四个小时左右,因为个人消费者行驶里程是不长的,他不会用完电的,晚上哪怕有八个小时插电时间,但是实际有效充电时间只要四个小时。
总结大概有这么几点,第一就是上海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了8.6万台(含进口车)。第二个是2015年的结构,私人用户占比很高,我估计在后面的若干年,只要上海的牌照政策,电动车免费牌照政策不退,私人用户的比例不会低。第三个,私人消费者日均行驶里程不超过50公里。我们前两年很低,只有30公里,2015年开始高了,因为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熟悉了,敢用了。
第二,私人消费者倾向于晚上10点以后充电,而且一般在10点到6点之间,充电的比例比较高(指的是充电时间,不是插电时间)。其次,私人PHEV用户每次充电时长小于4%的占比63%,也就是说不是非常长的时间。还有一个物流车的活动空间主要在市中心区域,专车出行没有明显的上下班高峰特征。另外,是我们合作单位清华大学研究发现,一天两充的情况下,消费者几乎可以处于纯电出行的状态。还有我们给日系车做的一个研究,上海PHEV用户达到90%他是多少里程,看一下数据是90公里。基本上所有的用户不用担心,你不用每天充,甚至三天充一次都能解决问题,因为我们看到其实消费者没有每天充电的习惯,你只需要让他有三天一充的习惯,基本就能解决问题。还有就同济大学的研究,电机比较低转速。我主要讲的不是这些研究结果,我主要想告诉大家这些数据可以有很多的应用,当然我们的研究还比较窄,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机构和我们合作,我们来进行研究,原则是不能进行任何的销售和交易,甚至不能拿出来,但是作为研究我们是可以开展的。